时隔60多年,“梅兰芳”再次登台!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张曦)“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距离我上一次登台已经有60多年了。没想到,在这里我们又重逢了。”

近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剧场里,灯光渐暗,一束光照向舞台。京剧大师梅兰芳熟悉的声音响起,穿着大褂的他缓缓“走”了出来。

“梅兰芳孪生数字人” 张曦 摄

全场响起了掌声。

这并非穿越,在梅兰芳离开舞台60年后,多个单位及团队联合用数字化的方式,用“孪生数字人”的形式,让他以26岁时的容貌,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为什么要“复现”梅兰芳?

如今,梅兰芳这三个字仍是很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印记。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他生前一直推动中国京剧、中国戏曲“走出去”,他的访日、访美、访苏演出,每到一国都引起轰动,为中国戏曲争得了荣誉。其表演也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抗战时期,他蓄须明志,不与敌伪合作,宁可变卖大量家产,也坚决不登台演出。

晚年的梅兰芳,更是不图名利,坚持在各地基层演出。他提的唯一条件是:压低票价,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看得起他的演出。

梅兰芳照片(右)与复现图对比 张曦 摄

在项目发起人、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宋震教授看来,“复现”梅兰芳的意义,是通过现代科技让“中国人物”成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图腾。

与一些简单的人物数字化不同,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几乎做到了“神还原”,包括梅先生的语速、唱腔、穿衣风格,甚至是脸上的毛孔,戏服盔头上的绒球。

梅兰芳戏服盔头上的绒球被复现 张曦 摄

因为时隔久远,很多资料搜集起来并不容易。项目技术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研究员翁冬冬透露,为了让“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在各方面都接近真人,团队找了很多资料。例如请中央美术学院打造梅兰芳的雕塑,用于数字建模;又请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再现梅派艺术,用于动作采集;还收集到大量梅兰芳照片,用于研究表情动态等。

目前,团队先后攻克了高逼真表情光场采集系统、皮肤纹理写实渲染等关键技术,并通过对大量的梅兰芳先生历史照片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初步完成了梅兰芳先生人物、皮肤、表情、便装服饰、戏服盔头、动作等高精度数字资产的研发制作。

梅兰芳雕像

据了解,项目目前阶段的工作目标是打造两项梅兰芳的人物数字资产,第一是以26岁的梅先生为原型,打造青年梅兰芳便装版本人物数字资产,第二是以其穆桂英挂帅造型为原型,打造戏服版本的人物数字资产。同时以三维人物数字资产为核心,串联起各类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包括服饰、文玩等有形文化数据,以及戏曲动作、仪态、唱腔等无形文化数据。

舞台上,“梅兰芳孪生数字人”摇着折扇说:“这得感谢科技的进步,期待我们今后的见面会有更多的形式。”

你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