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近日发布。重庆如何推动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重庆如何落实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新要求?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
记者:围绕《规划纲要》明确的重要任务,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扈万泰:为落实好《规划纲要》精神,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会同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同心协力推进合作,重点是四方面工作。一是共推两地规划和自然资源战略合作。双方签署《深化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在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经济布局、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提出13项合作措施。二是共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配合自然资源部,会同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着力构建“盆周生态保育、盆中优化发展、空间战略全方位协同”区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会同四川研究部署毗邻地区协作布局等重大事项,编制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国土空间规划,为毗邻地区十大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13个示范区、27个基地建设做好战略“留白”,预留发展空间。三是共谋生态保护修复。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研究编制“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印发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是共保重大项目落地。会同四川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制度,强化服务前置,共同做好项目选址论证、用地预审和规划许可等服务,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类重点项目提早落地。
记者:重庆如何落实《规划纲要》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出的明确要求?
扈万泰:《规划纲要》提出的“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要求,我们重点从六方面贯彻落实。一是完善主城都市区城镇空间布局。把主城9区城市空间扩展为21个区在内的主城都市区城镇化格局,区域人口2110万人,其中,优化控制中心城区9区人口和密度,培育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4个100万人口的郊区新城尽快完备大城市功能。二是加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川东北区域协调联动发展,规划万开云都市圈为200万人的城市区,形成三峡库区核心优势区域的经济中心功能。逐步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三是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共建“西链陆海、东接三群”外通内畅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拓展出渝出川高铁高速大通道,打造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四是优化区域产业和创新空间布局。共同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区域产业空间格局。五是共塑巴山蜀水美丽国土,共同保护“一带、四屏、多廊”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六是规划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立足毗邻地区的地理格局、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突破行政区束缚,统筹规划和功能布局,推动毗邻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共享。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有哪些亮点?
扈万泰:《规划》立足成渝地区自然资源本底,围绕“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比照世界级城市群标准优化空间布局,特点鲜明、亮点很多。
一是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优化空间布局。《规划》有效传导国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战略要求和重大举措,布局了一系列大通道、大平台、大项目,协调两省市在产业、生态、交通、市政等领域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行动。二是坚持“一体化”优化空间布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整体统筹成渝地区城镇化空间布局,推动城与城融合、城与乡融合、三次产业融合、公共服务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大幅提升成渝地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成渝地区地理条件独特,生态地位重要。《规划》特别重视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协同优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协同推进长江、乌江、涪江等重大跨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修复工程,实施长江沿岸“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加快城乡自然资本增值。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用地支持,促进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引导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访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