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铁扫帚”,大部分保康人应该不陌生,细细的枝干制成扫帚,是早年间一种常见的清洁工具。如今,在马桥镇白竹头村,一把把细长的“铁扫帚”经过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
近日,在马桥镇白竹头村,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拣、捆扎、插杆、切割,一根根纤细的枝条在村民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把把结实的“铁扫帚”。
“铁扫帚”学名地肤子,是一种藜科植物,生长于田间地头,在农村,不少村民常将野生地肤子收割后制成家用扫帚。
今年年初,白竹头村与保康县农之本专业合作社达成种植协议,流转200亩土地开始种植地肤子。
保康县农之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培军 :“铁扫帚”它这个韧性比较强,竹扫帚是脆的,容易断细枝枝,而且掉竹叶子,一次性扫不干净。“铁扫帚”上面一点叶子都没有,包括细灰都完全能扫得起来。
地肤子制成的“铁扫帚”枝干细密、枝条柔韧,清扫干净不留痕迹还轻巧省力,说起“铁扫帚”的优点,村民们也赞不绝口。
地肤子浑身都是“宝”。枝干可做扫帚;种子入药,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功效;枝条能做成工艺品,颇具农耕文化特色。
“铁扫帚”刚刚收割,村里便接到了郑万高铁项目部的2万把订单。于是,农闲的村民都赶来制作“铁扫帚”,每天都有20多人在此务工。
马桥镇白竹头村二组村民 宦忠芬:我们都住在这附近,我们的田都租出去栽的“铁扫帚”,不很忙的时候我们都来扎“铁扫帚”,一天挣个百把块钱。
“铁扫帚”变成“摇钱树”。流转土地、制作扫帚,小小的地肤子为村民们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据介绍,该村今年种植的200亩地肤子,预计能生产30万把扫帚,产值达300万元。
马桥镇白竹头村党支部书记 何明辉:铁扫帚是我们今年新引进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带动村里近百名村民务工就业。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村里的资源优势,引进软籽石榴和冷水米种植,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收入。
全媒体记者:杨韬 赵硕 旷微
编辑:旷旷
审发:李广儒 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