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应对养老难题

必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才可以解决我国老人就医难、养老难的问题。

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根据“七人普”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8.7%,已进入国际通行标准定义的深度老龄化阶段。因此,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也是意见出台的现实背景。

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意见明确,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实际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19年就发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此次意见的发布,再次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度重视,意见在医养结合等方面予以特别明确,更体现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现实关切。

关于医养结合,2015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专门要求,并明确到2017年,80%以上的医疗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当时,我国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大多数的养老院只是单一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无法给入住的患病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医院又不具备完善的养老配套服务设施,老人患病往往要由家属送往医院治疗,到医院却只治疗而不护理,需家属陪床。在这种体制下,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院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

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才能解决老人就医难、养老难问题。医养结合将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既能看病又能养老,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对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呈现庞大的需求。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但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

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原因在于这种职业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因此,为缓解养老人才短缺困境,此次意见提出,用人单位要切实保障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并大力发展相关职业教育。

有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是带病生存。因此,养老服务不仅仅只是“养”,还包括“医”,养老护理员不但要具备基本的护理技能,还应具备基本的医学、心理学知识。

“七人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等特点,而且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这种显著的城乡倒置现象,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决定了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特殊、复杂,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方面予以统筹考量。

目前我国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比较健全,但相比之下,农村老年人却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例如,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来源匮乏,以及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农村留守老年人身边普遍缺乏年轻人照顾等。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亟须更多关注。特别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农村老龄化现实情况下,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的需求,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与尝试。

具体到农村的医养结合,此次意见明确在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但这还仅限于县域内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属于兜底性质的农村医养保障。

要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农村医养保障,可以尝试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如将闲置医疗床位转型为护理型养老床位,经民政部门备案后,与养老机构同等享受资金补助政策等。也可以将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和乡村养老院、幸福院整合,以此来提高老人的医疗和护理质量,从而满足农村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需求。

总之,此次意见的发布,有助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在意见要求下,无论城乡都需积极行动起来,统筹考量,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及时落地,方能切实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