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将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

北京市将抓住北京冬奥会举办契机,继续巩固产业调整转型和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李涛30日在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主办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上提到以上内容。

李涛表示,北京市积极推进首都城市绿色发展。通过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自2015年成功申办冬奥以来,北京市工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整体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了重要力量。

  发展碳排放低的高精尖产业

李涛表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严格落实产业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加大对能耗较高、碳和VOCs等排放较大的工业行业、生产工艺、国家规定落后设备的淘汰和限制力度,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退出。“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减量发展、留白增绿、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了更多宝贵空间。同时,逐步探索建立了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动态管理机制,以标准约束为抓手,积极引导低效高耗企业调整退出与改造提升,推动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提升。

同时,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效水平先进、污染和碳排放低的高精尖产业。2020年,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6.9%和58.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7.7%和34.6%。

  涌现出“灯塔工厂”等行业标杆

李涛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领先,涌现出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行业标杆。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产值、规模以上制造业地均产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9%、19.2%;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均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99.1%。

  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

李涛表示,北京市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不断完善绿色标准体系,持续组织开展能效限额、用水定额、清洁生产标准对标工作,鼓励企业对标先进,提质增效。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较2015年下降22.7%、35.2%。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等绿色制造示范,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动64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单位、9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56种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产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同时,推动了一批先进适用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产品装备入围国家推广目录。

  支持企业和园区探索碳中和路径

李涛称,下一步,将坚持不懈,时不我待,抓住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契机,继续巩固产业调整转型和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提升产业节能减碳和绿色发展水平。

一是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

二是推动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以智慧能源为方向,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开展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率先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

三是推动产业绿色提升与绿色示范创建。进一步加大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先进典型,促进企业、园区积极节能降碳。

他提到,力争到“十四五”末,绿色发展水平更加显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年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持续推动减量约束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首都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记者 陈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