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知道的信息都在里面了!

12月10日上午

襄阳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

解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时间:2021年12月10日

主题:解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主持人:市委副秘书长李凌

嘉宾: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委财经办)主任杨庆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细柱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涛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阳以诚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党代会报告起草过程

众志绘宏图 扬帆新征程

12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马旭明同志作了《加快建设美丽襄阳 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报告。

12月10日上午,襄阳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委财经办)主任杨庆就大会报告起草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集思广益 凝聚共识

“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绩和经验,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思路。”新闻发布会上,杨庆介绍,大会召开期间,全体代表对党代会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报告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目标明确、内涵丰富,路径清晰、求真务实,是一份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杨庆说,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从7月份正式启动,历时5个月,大致经历了调查研究、文稿起草、征求意见三个阶段。报告起草工作始终在市委常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市委书记马旭明亲自领导和指导报告起草,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并提出明确要求。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市委相关领导同志均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见。起草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研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初稿,并充分征求了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方面的意见,收到意见建议1100多条。

杨庆说,起草组还面向社会开展党代会报告“金点子”征集活动,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641条。针对这些意见建议,起草组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积极吸收到报告文稿中。12月3日,党代会报告讨论稿提交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进行了审议。按照审议情况,起草组再次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大会报告。

旗帜鲜明 目标明确

“大会报告主要有三个鲜明特点。”杨庆说,第一,体现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坚定立场。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盯党中央和省委要求襄阳建设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系统谋划今后五年的工作,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襄阳落实落地,充分体现了市委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第二,体现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报告注重对接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接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目标任务,提出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推进“五城共建”的工作路径,是对历届市委工作思路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彰显了新一届市委坚定不移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担当。

第三,体现出牢记初心和使命的宗旨意识。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注重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是广大党员干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市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报告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空喊口号,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通篇体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

汲取经验 奋力前行

杨庆介绍,报告还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经验。报告提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克难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主法治深入推进,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报告总结了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五条经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持续深入解放思想,必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报告明确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杨庆说,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报告指出,今后五年,要奋力跑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棒”,推动“五城共建”实现重大突破,区域性中心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带动能力大幅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更加强大,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节点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示范效应全面显现。通过接续奋斗,推动科创能力全面增强、经济实力进位赶超、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城乡环境美丽宜居、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报告还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提出,全面提升襄阳作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成势见效,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发展底盘;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示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面绿色转型;要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增强要素聚集能力;要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市域治理实践;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襄阳高质量发展。

报告最后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经济强、生态美、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美丽襄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推动“五城共建”实现重大突破

襄阳工业将继续挑大梁担重任

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细柱对未来五年在推动“五城共建”实现重大突破、高水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襄阳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如何发挥主导性支撑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段细柱介绍,党代会报告绘就了改革发展蓝图,是引领襄阳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推动“五城共建”实现重大突破,“五城共建”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头阵,具有引领性、优先性。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建设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无论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还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总量和发展质量都是最突出的标志和体现。

2019年襄阳经济实力排全国46位,2020年排49位。建设中心城市,关键要靠经济实力说话。襄阳工业历来在全市经济和全省工业发展中唱主角、担重任,工业在全市经济增量中占比达到40%以上,在全省工业总量中占比达到10%以上。“未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工业仍将继续挑大梁。”段细柱介绍。

在发展定位上,未来五年,襄阳将高水平建设全国车联网先导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智能制造基地、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进一步夯实襄阳在全省工业经济核心增长极、汉江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打造一批在全国、在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产业基地。

在发展目标上,未来五年,襄阳将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通过推动龙头汽车产业迭代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升级,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135”现代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规模突破万亿元,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目标。

在产业支撑上,襄阳将主动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对接全省16条制造业产业链,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强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建设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到“十四五”末,培育1个汽车3000亿级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5个500亿级产业,即构建形成“135”现代产业体系。

在企业支撑上,襄阳将落实好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围绕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五化”发展方向,通过数字赋能,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其中,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引导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发展成为“小巨人”企业;引导支持“小巨人”企业持续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巩固和提升全球市场地位,发展壮大成为单项冠军企业;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单项冠军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整合能力,发展成为产业链领航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

到“十四五”末,全市工业企业突破1.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00家,产销过亿元企业1400家、过十亿元企业150家、过五十亿元企业25家、过百亿元企业10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城乡融合示范

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涛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五年我市的重点工作。

余涛说,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计于民,突出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余涛介绍,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聚焦粮油、生猪、茶叶等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建立了“链长制”和“八个一”工作机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22.5%,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成效初显。抓牢美丽乡村建设“硬抓手”,聚焦农村公共基础短板和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创新投入机制,全域推进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1498个村的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同时,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有效治理明显巩固,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大市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在全省和汉江流域前列。

未来五年,我市还有哪些重点工作,将实现什么样的愿景?余涛表示,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农业农村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强基础、强产业、强主体、强动能、强质效、美乡村“五强一美”为目标,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努力建成全省和汉江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引领区、农业农村改革的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区,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强基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配套,健全农技、农机、动植物防疫服务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强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擦亮打响“襄”字号农产品品牌,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成势见效。

强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强动能,深化改革创新科技。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强质效,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持续推进农业减量化增长,推动农业“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美乡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全面完成三年攻坚任务,大力推进产业兴村、旅游活村,实现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由“颜值”向气质品质提升。

谋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推动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阳以诚表示,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美好蓝图,科技部门将按照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思路,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来加快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创新策源工程。市科技局已制定《襄阳市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强化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功能,建设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打造“一核三城”创新主平台;加快推动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法人实体运作、人才集聚、开放共享、多元投入、成果转化等新型体制机制,推动先进车用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招校引院、强校兴院工作,重点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提升运营质效,加快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谷城“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老河口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五年,力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600家,省级以上科技园区数量达到20家。

实施双链融合工程。科技部门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助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实施创新企业提升“三百行动”,每年遴选100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制订实施科创“新物种”企业培扶持育计划,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梯队。未来五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21.8%提高到2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超过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重达到50%。

实施人才引领工程。目前,我市评选了20位首席技术专家,聘任了李培根、桂卫华、张联盟、张启发等12位科创顾问,为建立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我市将通过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力争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50人、高层次科技人才5000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50个,努力形成汉江流域人才高地。通过发挥襄阳市科创顾问智力支撑和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襄阳)基地作用,建立高端人才供需常态化对接机制。

实施要素聚合工程。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惠企政策落实力度,构建“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大力推进“揭榜挂帅”制度体系化、常态化、专业化。推进科技服务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培育创业投资市场、实施“金种子”培育计划,为科技企业提供有力有效的融资支持。积极创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城市,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加快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形成科技成果“钱变纸、纸变钱”的良性循环。重点打造“襄十随神”科创走廊,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创新联动,推进市域、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汉江科联网智能化功能,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襄十随神”城市群科技资源互联互通。

阳以诚介绍,市科技局在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已经谋划了99个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其中包括重大创新平台46个、重大创新园区28个、重大创新项目25个,总投资额达到763亿元。科技部门将重点抓好这批项目的落实落地,全力推动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势见效,为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科技硬支撑,尽快搭建起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让优良生态 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提升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让优良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通报了“十三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以及未来五年生态环境部门将如何在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中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2020年,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均值6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的107微克/立方米下降36.4%;细颗粒物(PM2.5)均值52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的77微克/立方米下降32.5%;优良天数由2015年的205天增加到2020年的274天;优良天数比例74.9%,较2015年增加18.1个百分点;三项考核指标均完成年度考核目标、“十三五”目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目标。汉江干流水质稳步改善,保持在Ⅱ类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9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率100%,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连续三年在全省水环境质量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超额完成省定90%目标任务。

绿水青山是奋斗出来的,蓝天、碧水、净土也要靠全市人民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去拼搏、去争取。“十四五”时期是襄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未来五年,我市美丽襄阳建设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经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今后,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从四个方面努力。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市环委会职能,强化环境治理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县(市、区)环委会,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落实等。

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科学治理能力,建设“智慧环保”系统,推进环境治理数字化、智慧化,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流域治理研究和应用,深化“环保管家”、环保专家参与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探索开展“襄十随神”生态一体化区域联保共治,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无废城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汉江、南河、北河、唐白河、蛮河、滚河、小清河等流域的保护与治理,协同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交通源的污染防治。强化土壤环境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治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加强环境问题整治。持续推进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列为督办重点,常态化跟踪问效、督办落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高度重视环境信访、舆情以及反馈问题的立行立改,久久为功,持续改善。

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档升级

经国务院批复,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第一个上升为国家层面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鞭策。”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说,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层面支持,说明襄阳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也反映出我市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方面的工作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和肯定。未来,襄阳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自己、定位自己,按照更高目标去实践、去发展。

付劲松表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按照本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归纳起来重点是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力。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系统布局、共同提升,加快立起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

二是加快产业发展,增强经济硬实力。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建设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着力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去年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受国务院通报表扬,今年上半年我市又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这都为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夯实了基础。

三是提升城市能级,增强辐射承载力。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一心四城”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建重大项目。围绕优化市域发展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巩固提升枣阳、河谷组团竞相发展态势,推动宜城、南漳、保康特色发展。围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增长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要素集聚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依托襄阳高新区、襄阳经开区、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襄阳综保区,做实开放合作平台。完善“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巩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发展支撑力。创新市域治理实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目标,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健康襄阳建设,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市发改委将对照国家规划内容,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抓紧做好‘三个衔接’。”付劲松表示,一是做好规划落实的衔接,锚定工作重点,积极向上做好跟踪汇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实施的新思路、新动向,为下一步推动落实、争取支持奠定基础;二是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衔接,根据规划明确的政策投资方向,进一步充实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储备库、“五城共建”项目库,优选一批条件成熟项目,加大向上衔接汇报力度,尽量多地挤进国家政策“笼子”、资金“盘子”;三是做好政策争取的衔接,抢抓进入国家规划的机遇期,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更多政策红利落实落地、惠及襄阳。

再增铁路里程210公里 重塑现代化“七省通衢”

“未来五年,襄阳可再增铁路里程210公里,境内铁路总里程达到873公里,襄阳铁路枢纽地位将得到极大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重塑现代化‘七省通衢’。”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付劲松介绍道。

“铁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事关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要事。过去五年,襄阳作为全省铁路建设的主战场,抢抓机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铁路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付劲松介绍,2019年,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相继建成通车,襄阳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33公里,铁路通车里程由330公里增加至663公里,结束了襄阳近四十年没有新建铁路的历史,“三纵三横”(“三纵”为郑万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三横”为汉十高铁、汉丹铁路、襄渝铁路)的铁路网已经形成,襄阳进入“高铁时代”;襄阳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襄阳动车所同步建成运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党代会报告特别回顾了我市的铁路建设成就,并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加快郑万高铁襄阳以南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工程建设,争取合襄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完善‘米’字形干线铁路网,对我市铁路建设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付劲松说,未来五年,襄阳铁路建设将继续保持高位推进态势。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年底前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经国铁集团初步评估,计划明年上半年全线运营通车,实现中原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圈高速快联;建成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与荆荆城际(荆门至荆州)和沿江高铁实现互联互通;建成西武高铁西安至十堰段,实现武汉至西安全线贯通。此外,我市还将竭尽全力推进安康经襄阳至合肥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保康至远安铁路尽早实施。

付劲松介绍,未来五年,我市将围绕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部署,形成“四纵三横”(“四纵”为郑万高铁、呼南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三横”为武西高铁、汉丹铁路、襄渝铁路)的铁路运输网络。届时,襄阳境内将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境外与武汉、郑州、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所有近邻的省会城市(直辖市)通高速铁路,向东经武汉至沪、杭、闽、粤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经西安对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连接成渝经济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向北经郑州对接京津冀城市群的铁路大动脉全面打通,“七省通衢”的盛景将得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