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开拓文艺新境界(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1日 第 20 版)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本版刊发的6篇文章,是文艺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悟和收获。

  ——编  者  

  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铁  凝

1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广大的作家艺术家,不管是身在现场,还是心向现场,都强烈地感受着神圣的使命、崇高的责任。当总书记引用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所有人的心中都升腾着凌云壮志。回望来时的路,我们充满自信和自豪,展望辉煌的前景,我们满怀前行的信心和创造的激情。此时此刻,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身在宏大的历史之中,参与创造未来的崇高。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的方向、发出的号召,体现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开辟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讲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看待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宏阔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中明确文化和文艺的使命、责任,为我们认识新时代文艺的本质、认识新时代作家艺术家与时代、与历史、与人民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极不平凡的2021年召开。就在这一年,在天安门城楼,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身处伟大时代,文艺工作者满怀昂扬与豪迈,分享着在党的领导下与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荣光。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服务群众,以高质量的文艺创作,激发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的澎湃热情和强大正能量。

历史的辉煌前景正在徐徐展开,灿烂的未来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开辟去创造。前方是壮阔的社会变革,是日新月异的成就与进步,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和创造。在这样的时刻,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体认着欣逢伟大时代、把握历史主动的振奋激昂,立志书写这一切、讴歌这一切,把这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提炼和锻造为中华民族的恢宏史诗。我们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情用力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努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塑造鲜活形象 彰显时代精神

冯  远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我心潮涌动,真切感受到,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嘱托,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打造精品力作,无论作品数量还是作品质量,都达到新的高度,文艺工作者自身也在磨砺淬炼中,成长为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心存“国之大者”,把握时代主题,激发创造创新热情,书写新的史诗。文艺创作,说到底,作品是根本。用形式精妙、内涵丰盈的作品令人信服地传递价值理念和时代精神,是文艺无可替代的功能。那些经典作品之所以为人称誉,正是因为有丰富的意蕴、时代的气韵,也是因为有精彩的造型、美妙的音符、流畅的线条、斑斓的光影。我们的创作应当力避浅白的说教、简单的堆砌、平面化的铺陈,代之以精心的营构、精致的细节、精深的内核,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新时代的文艺作品,不能停留于对生活素材的简单加工和直白反映,而应当在对素材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调度、整合、拓展和升华,贴近对时代的深层认知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跳脱一般化的表达,跃向精神层面的构建,使作品具有更为深邃的内涵和寓意,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彰显时代精神。

大国逐梦,长河奔海,凭高望远,使命必达。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以手中画笔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扎实走好通往文艺高峰的每一步。

(作者为画家)  

  用好角色为人民代言

李雪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从热烈的掌声里,我感到大家和我一样,被总书记的讲话深深打动。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回望自己入党以来走过的道路和塑造过的人物,感慨良多。作为党员,作为演员,我深知,用表演传递伟大建党精神,用好角色为人民代言,始终是我的追求。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我年轻时在部队当兵,经常听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的故事,常拿自己和他们作对照、找差距。没想到后来我得以在银幕上塑造这些来自人民的英模人物。

拍摄电影《焦裕禄》,我深入兰考百姓中间,听老人回忆当年,深刻感受到人们对焦裕禄感情之深;拍摄电影《杨善洲》,我几次走进大凉山,当地群众自发编创的歌谣在我眼前勾画出一个鲜活可感的形象——可以说,每一次人物塑造,都是人民群众和我共同完成的。如今,我想回兰考,到焦裕禄墓前对他说:“焦伯伯,全面小康实现了,您放心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您的精神会继续影响大家。”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宋大成、哑巴孙力、“老头”刘二铁、老教授吴文渊……这些平凡、温暖、心有坚守的艺术形象,同样来自对生活的提炼。作为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

我非常珍惜“演员”这两个字。和过去相比,我现在的创作少了许多。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少而精、精而深。今年我参与网络剧拍摄,饰演面对传承与创新挑战的手艺人林师傅。赶上这么好的时代,我很想多演几个角色,尤其是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生逢盛世,应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我将用有限的精力,尽全力创造出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形象,继续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汲取力量,从人民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滋养,为文艺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演员)  

  学古不泥古 破法不悖法

赵季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中国音乐要用自己的母语,才能既被中国百姓喜爱,又能和世界对话。从民族器乐、民间音乐到戏曲,都可以“入乐”,关键是创作者要具备丰厚的传统艺术思维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懂得中国人的情感,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核,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我在《第二琵琶协奏曲》中用了江南丝竹的音乐,琵琶以苏州评弹为动机,用琵琶表现吴侬软语的韵味。在海外首演时让国外观众耳目一新,也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常演常新。《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也是这样,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它的旋律一听就是中国的,所表现的情感具有共通性。首演谢幕时,很多观众站起来,流着泪鼓掌。民族管弦乐《第二交响乐——和平颂》是我作为一名中国作曲家,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祭奠,每年国家公祭日之际在南京演出。对和平的向往是全人类的主题,这部作品也被国外乐团演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民族管弦乐《第三交响乐——风雅颂之交响》、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曲》、室内乐《关山月》、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等作品,以中国气派的音乐风格承载中华文明,吸引国外音乐家合作,也为国内外观众喜爱。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作品就是这片土地自然生长出来的。我今年77岁,依然喜欢采风,听到民间音乐就走不动路。有一次在郑州街头看到一位拉坠胡的民间艺人,我站着听了半个小时。电视剧《水浒传》片头曲一开始,我就用了坠胡,民间气韵氤氲而生。每去一地,地形地貌、生活形态,我也用心观察和感受,我尤其喜欢听当地人说话。写《好汉歌》,“大河向东流”的旋律其实就是拉长的山东话;电视剧《白鹿原》片头曲,“原上的白鹿哟”是典型的陕西话。音乐从这片土地上长出来,最好的归属是回到这片土地,给电影《黄土地》写的《女儿歌》,如今已被当地人当成自己的民歌了。

说一千道一万,艺术家要爱这片土地。只有爱这片土地,同时开放包容,才能创作出有中国风范的优秀作品;只有把自己的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接地气、动人心。

(作者为作曲家)  

  凝结心灵 沟通世界

阿  来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这一殷切希望,让我深受鼓舞和启发。通过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我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这样的中国故事才能兼具特性和共性,兼具审美意蕴和价值内涵,才是凝结心灵、沟通世界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艺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也形成了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美学旨趣,在世界文艺之林独树一帜。今天的创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传统宝库,汲取审美养分,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审美旨趣传达出来,让人看到庄重、典雅而又活泼灵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艺风貌,看到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这种审美旨趣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讲述中国故事还不能脱离人物,文艺作品中故事是由具体的人物带出来的。要想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有力,就必须塑造立体传神的人物形象。当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天南地北的奋斗者、鲜活丰满的人民群众在作品中立起来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才呼之欲出。这些人物的情感、追求与奋斗,又生动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因而也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生动演绎。

近些年,我在同国外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突破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圈子,抵达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文学艺术就是一座便捷的桥梁。文学艺术的价值内核是真善美,不同地域的读者对这种价值内核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中国文艺需要把目光投向世界,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人们共同价值追求。海外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一定也是被人物吸引,感动于人物的命运,惊讶于独特的审美旨趣,进而去感受文字背后的社会生活,并且与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文学艺术因为凝结心灵,所以沟通世界。

为了这美好的沟通之旅,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有信心和抱负,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为作家)  

  追求德艺双馨 成就人生价值

林永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强调文艺成风化人的职责。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文艺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坚守理想信念,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

文学家、艺术家是有社会影响力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社会产生影响。文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创作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人才标准中,专业过硬自然是硬指标,人品更是重中之重。学艺先修德,做戏先做人。文艺工作者必须严于律己,提高个人修养,这既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成就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文艺组织也要防微杜渐,将行业风气、道德建设和职业品德教育落到实处。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队伍人才辈出,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磨炼人品、锻造艺品,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不断充实壮大。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与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交流,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恪守职业道德、注重个人修养、勇担时代重任。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心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对专业的敬畏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将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为人民奉献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

(作者为演员)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