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射电天文台首席天文学家、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杰森·赫塞尔斯通过视频点评FAST快速射电暴科研进展。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近一年以来,国际同行对它如何评价?
在1月5日专题介绍“中国天眼”高质量开放运行及系列重要科研进展的中科院2022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荷兰、美国的两位知名天文学家通过视频点评基于“中国天眼”的最新科研成果,认为FAST给带来了令人震撼的观测结果,显示出在解决重大天体物理问题方面的潜力。
国际射电暴领域知名科学家、荷兰射电天文台首席天文学家、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杰森·赫塞尔斯(Jason Hessels)说,快速射电暴是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关于它的起源是过去十余年里天体物理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FRB 121102是天文学家迄今发现的仅有的数十个重复快速射电暴中、最早被发现的也是最典型的一个,但是天文学家仍然为这个特殊的天体感到困惑,“FAST给我们带来了令人震撼的观测结果,包括来自该天体前所未有的新探测,还带来了一个新的谜题:那就是这个天体似乎发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爆发,也许这两种爆发是以不同方式产生的,亦或是来自于该天体能量特性不同的区域”。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理查德·克鲁切尔通过视频点评FAST测量星际磁场最新研究成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他表示,理论天体物理学家们正在思考这如何改进他们的模型,天文学家们也在其他的重复暴身上寻找类似的证据。相信FAST将继续在揭开快速射电暴的神秘面纱这一课题上发挥关键的作用。
北京时间1月6日凌晨,科学家基于“中国天眼”在测量星际磁场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论文,获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上线发表,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国际星际磁场测量领域知名科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理查德·克鲁切尔(Richard Crutcher)对此评价指出,最近FAST的观测提供了有助于了解恒星是如何形成的重要信息。 FAST测量了编号L1544分子云包层的磁场强度,通过观测中性氢窄自吸收线的塞曼效应,FAST首次揭示了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磁压不足以阻止引力收缩,这与恒星形成的标准理论不一致。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恒星形成的天体物理过程至关重要,并显示了 FAST在解决重大天体物理问题方面的潜力。
克鲁切尔几年前到访过FAST,对FAST的工作人员和工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因为FAST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这赋予了FAST产生突破性科学的潜力。他期待 FAST的进一步工作,这将扩展对恒星形成原理的认识,并将推进天体物理学的其他领域。
据了解,2021年3月底,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此次征集收到来自不同国家共7216小时的观测申请,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并于当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目前,FAST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为FAST科学产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