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福利“加码”须构建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为鼓励生育,全国各地纷纷出招。据报道,目前,已有20余省份相继启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工作,并推出系列鼓励生育措施,如延长生育假、增设育儿假等。

生育福利“加码”,值得叫好。但坊间也传来了分贝越来越高的担忧声:延长生育假,会加剧职场性别歧视吗?这并非杞人之忧。

粗略看,产假与生育保险挂钩,通常由社保机构向用人单位发放生育津贴,用以支付职工工资,而生育假的津贴资金等,则大都由企业单位承担。换言之,多地延长生育假,初衷良好,但似乎有慷企业单位之慨的嫌疑。毕竟,延长生育假涉及的津贴、工资等,对于企业特别是民企来说,这是一笔看得见的“赔本买卖”。企业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本能,在实际操作中对那些适婚适育的女性往往会“低看一眼”,客观上加剧了女性就业难。

但是,无需站在道德高地上谴责企业的做法。对于经营者来说,他们不愿意消化生育假增加带来的成本,实属正常。特别是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恐怕难以克服生育假带来的发展掣肘。

生育假不能一延了之,更不能把成本全都推给企业。事实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已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不难发现,无论增设育儿假还是延长生育假,都需提前构建成本分担机制,既然是分担,就得由多个责任主体来担着,而不能仅由企业担着。

如何分担生育成本?有专家建言,可引入社会力量,活化使用社保基金以分担生育成本;还有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减轻企业雇用女职工的顾虑。这些建议都富有真知灼见,值得相关部门参照。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考虑必要和可行,最大程度平衡多方利益诉求,以取得多赢。

其实,鼓励生育不必仅在生育假上做文章。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可操作的空间很广阔。多出台一些含“金”量高的措施,多出些让老百姓心头一动的高招,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