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成网红景点 让城市出行不再乏味

最近,北京地铁8号线有一个车站火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前,很多“考研党”到那里打卡。这个站的名字叫“上岸”,对要参加考试的人来说,非常吉利。不少考生称,到这里打卡能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上岸站能成为网红,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吉利的名字。北京地铁8号线的整体设计也是一个关键原因,这条线路采用“门观中轴”的设计理念,朱红色大门上镶嵌着古香古色的金黄门钉,京味十足,地铁站看上去就像一个个景点。

和北京上岸站类似,深圳的一个地铁站也在元旦节成为了网红景点。这个站的名字同样很吉利——“翻身”,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许多人专门到这里拍照留念。深圳地铁很配合大家,在车站搞了一个读诗活动。悬挂的诗歌海报,让大家的心愿更有了凭据。

最近几年,中国大城市纷纷进入地铁时代。除了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成都、武汉、杭州的地铁里程也都大大增加。在社交媒体时代,不少新建的地铁站都更注重设计感,在装修上力求能有一些别致的风格,让人们走进地铁站随手一拍就能“出片”。

地铁公司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公司”,而是复杂的运营主体,甚至拥有自己的媒体。不仅是车站,车厢也是可以运营的空间。比如,成都就有“金沙”“熊猫”等主题列车,走进这样的车厢,就像进了景点一样。人多的时候,同样会拥挤、没有座位,但是它仍然能给人一种特别的乘车体验。

这不仅是为了“制造网红”,也意味着一种观念的变化:地铁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把乘客从A地运送到B地,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地下”不再是让人担忧的密闭空间,而是充满创造力的光与影的世界,这大大缓解了人们乘坐地铁的无聊感和焦虑感。

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展和人口增多,人们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大大增加。前些年有在北京工作的网友发帖称,光是利用上下班在地铁上的碎片时间学习,自己的英语水平就有了大幅提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学习能力,但是这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个人来说,“地铁时间”并不一定是完全被动、消极的时间,它可以用来做很多事。

对地铁公司来说,逻辑同样成立。如果跳出“交通”范畴来看,地铁实际上占据了城市相当大的空间,也是很重要的资产。在日本,很多地铁站到处都是商铺。在满足乘车和换乘的同时,乘客也可以吃饭、喝咖啡、买花及各种纪念品。地铁里的卫生间,和商场一样干净、宽敞。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出行的看法,出行不再意味着“匆忙”“艰难”。

中国都市化日益深入,已经走进地铁时代。而在软件层面,地铁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有些城市新修的地铁站非常大,但是空荡荡的;有的地铁站卫生间清洁力度不够,让人不想踏入。可见,不少地铁站虽有着一流的硬件,但是软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升级。

像“翻身”“上岸”这样的地铁站,因为有一个好名字就能给乘客特别的安慰,其实是一个启发。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不只是乏味的通勤场所,而是可以提供更多有趣的、多元的生活场景。随着地铁人流量的增加,相信地铁站也都会不断进化,更加具有人文意识和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