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三十而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风正帆悬正远航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开启对话进程,如今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已步入“而立之年”。2021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指出,“这30年,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30年,是中国和东盟把握时代机遇、实现双方关系跨越式发展的30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在这30年中不断提质升级,并最终建立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一个占全球GDP总额近1/3的超大自由贸易区将中国与东盟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今天,中国东盟关系无疑已经树立起了亚太合作的典范。

自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边贸易迅速升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1年双边贸易额仅有79.6亿美元,但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双边贸易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201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在20年间增长37倍之多。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下,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至6846亿美元。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和东盟互相成为对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是双方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为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和经济体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发展机遇。例如,2016年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泰国共同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旨在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5年来,中国提供资金支持湄公河国家开展了互联互通、电站电网、经济开发区等40多个重大基建项目,通过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六国提出的500多个惠民项目。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也不断提升。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让老挝由过去的“陆锁国”变为如今的“陆联国”。与此同时,中泰铁路、雅万高铁、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一大批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

更值得一提的是,RCEP的正式落地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组提供了绝佳契机。当前,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和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叠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脆弱性日益突出,使得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与东盟由于地理位置邻近,经济互补性强,在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RCEP缔约国均承诺将区域内超过90%的货物贸易降为零关税,此外还制定了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强化了贸易便利化条款,减少了通关时间和商品流通程序。因此,RCEP成员国之间的高比例零关税政策将为中国与东盟之间货物自由流通提供绝佳的制度条件。

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基础不断得到夯实的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域外国家小动作不断,试图干扰双方经贸合作的大局,以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政府持续炒作南海议题和“中国威胁论”,炮制所谓“债务陷阱”,鼓吹“一带一路”倡议将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离间中国与东盟的意图昭然若揭。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共同开辟和平发展之路,共同谋划互利共赢之道,这是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根本诉求,也是我们的最大利益所在。正如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去年在出席中国-东盟(10+1)外长会时所言,“南海不是也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如今,南海问题当事国已审议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其“前言”部分已达成初步一致,二读正在有序推进。而且东盟国家也无意充当大国博弈的棋子。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曾公开表示,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友谊源远流长,只要双方坚持互信对话和平等磋商,域外国家挑拨离间的图谋就必定失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经过30年的平等对话,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步伐不断加快,双边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更高标准与更高质量、更大规模与更大效益的务实合作,机遇无限,前程远大。可以相信,无论未来还有多少风险和挑战,还会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中国和东盟都能始终坚持对话与合作的大方向,克服重重挑战,共同为地区和世界的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责任编辑:戚易斌 唐华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