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施魔法” “云上”办冬奥

位于张北的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受访者供图

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全部上云……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带来的挑战,北京冬奥正在答写“保障安全与精彩”的答卷。

北京冬奥组委会技术部部长喻红表示,北京冬奥会核心信息系统已经实现100%运行在云上,为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做好了准备。

这是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承载着奥运的组织和运营,这也意味着,北京冬奥会将成首届“云上奥运”。

“云上冬奥”

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会上云

当前,北京冬奥会已经将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上。

记者了解到,过去,每届奥运都需要重复建设传统IT机房,并在赛事短暂使用后拆除。上云之后,IT基础设施的成本大幅下降,并且缩短了应用开发和部署流程。

如何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迁移工程,在“云上”办冬奥?这背后,正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据阿里云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冬奥会应用系统实现了统一门户、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为北京冬奥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准备了坚实的云基础设施。

以转播为例,往届奥运会各国转播机构前往现场报道需要以下流程:在媒体中心预定场地、筹备演播室、部署远程转播技术设施。这一过程手续繁琐、耗时颇长、斥资不菲。转播云的出现,根本性地改变了这一传统采编方式。

借助云计算优势,OBS Cloud使许多现场的采编工作可以转移到云上,实现远程操作,极大降低了奥运现场的转播负载。

绿色冬奥

冬奥云数据中心300余天自然冷却

绿色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上云,也是绿色冬奥的重要举措之一。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北京冬奥组委与奥运会全球指定云服务商联合揭牌了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主打大规模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相比传统机房,位于张北的冬奥云数据中心通过自然风冷、浸没式液冷、智能调温等技术,实现100%无机械制冷,将热能耗降低至70%以上。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选择张北,是因为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年均气温仅为2.6℃,最低气温达-40℃。工程师将室外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良好的新风通过风墙技术输送至机房,直接为IT设备降温,实现全年300余天“免费”自然冷却,大大降低了空调系统的电力消耗。

仅是这一项工程的“节能账单”就足够亮眼:加上模块化设计、AI调温等技术,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的年能耗比低于1.2,最低可以达到1.09,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吨,相当于种了400万棵树木。

全民冬奥

观赛者感受北京冬奥“黑科技”

对于广大观众而言,这届北京冬奥可能会因为“黑科技”的存在更精彩。

据了解,在云的基础上,视觉智能、算法、AR等技术在赛场的应用将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赛体验。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合成视频技术,通过技术对于运动员很多动作的瞬间进行360度的自由观看视角的捕捉。例如,通过多角度智能合成技术,将多阵列视频组合成全景动态画面,由此带来短道速滑、冰壶等比赛更多维度的观看视角。

此外,5G+云的技术也提供更多可能性,自由视角能让观众在屏幕上自由选择观赛角度、观赛时刻;场馆全景图片导览可以在线上浏览场馆;室内精准导航帮助观众快速到达场馆座席区域;即将开通的8K频道,将让观众在赛时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8K比赛,也有机会在冬奥场馆、城市广场等地通过8K终端看到超高清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