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戏惠民 服务群众——文艺工作者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陪伴群众过春节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题:送戏惠民 服务群众——文艺工作者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陪伴群众过春节

新华社记者

文化进万家,惠民暖人心。虎年新春,各地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用心用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文化文艺活动,陪伴基层群众度过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彰显时代温度的春节。

  深入基层 文化为民

春节前夕的一天,革命老区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政府礼堂内,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清泉悠悠一池,莲花出水几枝,你自污泥而不染,始终不忘初心……”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汪育殊演唱的《莲花颂》韵味十足。他正跟随安徽的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老区为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

送戏下乡是汪育殊每年工作中的“必答题”,已坚持了20余年。每次看到基层群众对传统曲艺发自内心的喜爱,都让汪育殊深受鼓舞,也成为他坚守徽剧事业的动力源泉。

深入基层,才能聆听群众心声。从除夕开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团团长程丞的手机信息不断,不少戏迷问“春节有没有演出”“什么时候能看戏”,这让她倍感亲切,也感受到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程丞回忆说,前年正月里,她随团到湖北咸宁张司边村演出,轮到她唱时,冬雨如注,天气寒冷。她原以为演出会中断,没想到村民撑起伞,越听越起劲,还喊着“再来一个!”

“我被老乡们的热情感染,站在篝火边又唱了一段,老乡们撑着伞围在我身边。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出,每每想到都觉得暖意融融。”程丞说。

“文艺工作者既要上得奖台,也要下得基层,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在汪育殊等文艺工作者看来,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到群众中去,才知道人民需要什么、爱听什么,才能获得不竭的创作灵感。

  守正创新 文化乐民

2月9日至14日晚,宜兴人民剧院座无虚席,锡剧《大风歌》《双珠凤》《状元打更》轮番上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江苏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介绍,该团已经连续13年新春在宜兴演出了,“过年期间看锡剧团的戏已经成为宜兴戏迷的‘新民俗’。”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锡剧产生兴趣,这给锡剧团的剧目选择和编排带来新挑战。为了让戏剧更具观赏性,打头阵的《大风歌》于去年举办了多轮线下、线上的专家修改会,多位业内人士从作品的架构、节奏、台词、音乐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次在宜兴的演出是《大风歌》升级版的公开首演,不少戏迷看后纷纷点赞,认为主题更清晰鲜明,内容更精彩凝练,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回味。周东亮说,文艺工作者应不断创作出有诚意的优质作品,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文艺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春节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前召嘎查,巴林左旗乌兰牧骑队长张磊带领队员们开展文艺演出。马头琴曲《万马奔腾》、经典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讲述抗疫故事的原创歌曲《期待》、展现各族群众共迎丰收的原创舞蹈《金秋十月》……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将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

每场演出结束后,张磊和队员都会和观众聊会儿天,问他们有什么想看的节目。“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精心编排不同的表演节目。”张磊说,最近了解到群众想听语言类节目,他们将在今年多创作和排演小品、话剧。

  传承弘扬 文化惠民

春节前后,在素有“藏戏第一村”之称的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主场活动在这里上演。在诸多表演节目中,藏戏深受欢迎。其中,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尼玛次仁的精彩演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51岁的尼玛次仁从艺已有30余年,每年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坚持到农牧区演出。在他和其他戏师多年保护和努力下,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不仅成为西藏雅砻文化节、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等重大节庆的表演项目,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尼玛次仁登台表演不同的是,44岁的洛桑扎西还要承担部分民间藏戏队剧目的复排工作。作为觉木隆藏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洛桑扎西从事藏戏职业已有32年。今年初,为保证山南市贡嘎县乃萨藏戏队的正常民间演出,洛桑扎西自行开车前往,在那里吃住近一个月,指导20多名藏戏演员学习剧目。在洛桑扎西的长期努力下,先后有七八支民间藏戏队通过考核并登台演出,保障了当地老百姓观看藏戏的需求。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不能丢,还要发挥更大的价值。”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生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雪梅说。龙生社区安置了来自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思南县等地的搬迁群众1万余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占将近一半。

虽然搬到了城里,但是搬迁群众的文化传统没有丢。“春节期间,只要天气暖和,花灯队十多名队员就会到社区广场坝坝里跳花灯,祈祷虎年吉祥如意。”老家在思南县的土家花灯队队长王杰说,他们这批“新市民”会努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惠民服务水平。(执笔记者朱筱,参与记者李键、喻珮、刘美子、魏婧宇、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