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春风为“三农”送来“民生礼包”
中央一号文件推出“长牙齿”的硬举措
“新时代新阶段,抓‘三农’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2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
2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十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为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新春的第一缕“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
唐仁健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在当头、稳中求进。文件包括8个部分35条,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明确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
耕地保护要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2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指出,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吴宏耀对此总结为“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其中,“保数量”的重点在于定线、定位和定责,比如,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哪块地是耕地、哪块地是永久基本农田都要落到具体的地块上,要做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吴宏耀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有助于强化耕地的用途管制,即“管用途”。对于耕地种植用途,也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的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2020年年底,我国如期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但是“提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研究员廖洪乐对此表示,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例约为46.8%,全国仍有超一半的耕地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耕地质量不高、地块细碎化等,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也不同程度存在工程设施老化、损坏等问题。
对此,廖洪乐建议,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建新与改旧并举原则,加大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吴宏耀提出,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对于一些具备开发条件的空闲地、废弃地,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突破耕地、光热等资源的约束。
“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每年大豆进口量约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但与此同时,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21年大豆播种面积为1.26亿亩,比2020年减少2200万亩。“尽管种植大豆有补贴,但其收益与玉米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农民种植意愿薄弱。”孔祥智说。
“能多种一亩是一亩,多收一斤是一斤,‘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唐仁健提出,当前存在结构问题,即大豆油料自给率比较低。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大豆油料的供应,下大力气调整结构问题,下大决心扩大大豆和油料的生产。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研究员张雯丽强调,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豆和油料产业发展要求有明显调整,呈现出任务更加紧迫、目标更加聚焦的特征;同时,举措更加细化,主要有加大奖补资金力度、明确资金支持对象、优化种植模式、利用冬闲田和盐碱地发展油菜和大豆种植等措施。
唐仁健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从积极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油料生产3个方面着力,经过5-10年的努力,争取大豆和油料的自给率有较大提高,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支持东北地区积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引导农民2022年春播时把茬口倒回来种大豆,“东北部分地区因为是地下水超采区,可以进行‘水改旱’多种豆。”
目前全国试点试验的带状复合种植多数是两行玉米4行豆,能够不遮蔽光线、满足两种作物的需要,全国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已基本成熟,能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能稳产,且多收一季大豆。
农业农村部计划在此基础上,今年加大推广力度,在黄淮海、西南、西北等适宜地区大力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唐仁健提醒,要强化带状复合种植方面的服务,品种、农机农艺配套方面要跟上,争取将一些地区的带状复合种植业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还要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花生、油茶等专门油料作物种植和向日葵、胡麻、芝麻等特色油料种植。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2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的第二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工作方面的要求也更加具体。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提到,一些已脱贫人口的收入并不是很高,部分已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影响脱贫成效和农民增收的各种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复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4个方面。“这4个方面的工作其实环环相扣。”左停认为。
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是目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突出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补短板促发展、强调长效和常态化帮扶机制的建立健全,并强调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是两个重点。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将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要求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工作举措。
左停指出,已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完善监测帮扶机制是基础。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该工作的部署较为细化,要求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
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并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等工作。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提出,要“三管齐下”,监测上更准一些、帮扶上尽量早一些、操作上尽可能简化一些。(见习记者 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