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奋进,大湾区建设动能澎湃

早春时节,南海之滨一片生机勃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至今公布已满3周年。3年多来,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互联互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迸发出蓬勃活力。

大湾区之“大”,谓其发展意义重大、经济总量庞大、综合实力强大、挖掘潜力巨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3年多来,中央接连出台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举措,粤港澳三地不断凝聚力量,让这片5.6万平方公里、覆盖约8600万人口的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3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25家,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万家投资机构;2021年大湾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万多家,启动超过30个粤港和粤澳科技合作资助项目;2021年横琴粤澳合作区实有澳资企业4761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汇聚医药企业220家,前海深港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实际利用港资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3.2%……在中央的擘画下,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成为创新“试验田”,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大湾区之“湾”,谓其向海而生、包容开放、连接国际、对标一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国际上没有先例。在这里,国家给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赋予最宽松的制度环境,要求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3年多来,粤港澳三地积极推动各类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基建连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怎样实现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答案写在一串串数据中:高速路网跨江达海,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硬联通”打通了有形空间,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等业务相继落地,截至2021年底,“跨境理财通”业务共办理资金汇划5855笔、金额4.86亿元;402名港澳医师获得内地医师资格证,707名港澳律师参加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金融、税务、建筑、规划及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律师、会计等16个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享受跨境执业便利……

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拥有衔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大湾区之“区”,谓其区域协同、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各展所长。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门功夫”,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全球商贸中心、东莞等地是制造业中心、澳门是文化旅游中心……3年多来,大湾区城市都已找准定位,正在抓住机遇、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尤其是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既有自身的优势,也面临发展挑战。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也给香港、澳门提供发展新路径、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

区域的协同联动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上,也体现在人员往来、生态治理、社会民生方方面面。3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生活圈,出台诸多政策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求学、就业、创业,为他们在内地发展提供教育、住房、养老、社保等服务保障,越来越多港澳同胞融入湾区生活,开启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从广州到深圳再延伸至香港、澳门,璀璨的灯光已连成一片。这片曾经见证国家民族百年沉浮的土地,又将写就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锦绣华章。踏上新征程,昂扬奋进、乘势而上,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