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怎样活起来

2021年,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在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情形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又绝非偶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应继续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稳定发展预期。

减税降费助企纾困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压力不小,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尤其多。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旭说,近些年山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作为全国较早涉足冷冻薯制品的企业,他的公司享受了土地使用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2021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极大缓解了市场主体经营压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政策延续在意料之中,力度之大却又在郝旭代表意料之外:“有了国家支持,我们有信心乘势而上。”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血脉通,肌体才能健硕。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金融支持市场主体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石狮市大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培榕表示,经济困难时期,金融机构应慎重抽贷、断贷。“任何一个能走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小企业,都经历过风浪波折,有韧性和修复能力。遇到暂时困难,应当给他们一些缓冲时间。”他建议,可根据企业经营年限、征信、纳税等情况细分,用大数据筛选优质企业,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

中小企业想融资,离不开良好的征信记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奥港集团董事长王子华认为,在民营企业征信修复、资产追讨等问题上,亟需落实最高法相关解释。

对那些长期经营良好、暂时陷入财务纠纷的企业,可考虑区别对待,尽量不搞一刀切。“能多保一个企业尽量保。”王子华委员说,这也是落实国家“六稳”“六保”政策的具体要求。

依法治企稳定预期

“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工商联副主席王刚对此深有感触。2021年12月,甘肃省出台《关于省工商联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有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的工作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问题线索的移送、接收、办理和反馈渠道,确保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能及时处置。“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王刚代表说。

类似的基层实践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显著改善了我国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已从2013年的第91位跃升至目前的第31位。与此同时,市场主体期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以夯实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好政策,但还需要营造数智化、资源化、安全化、诚信化优质营商环境,让好政策高质高效落地落实。”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任委员孙太利建议,可搭建智慧纾困平台,对经营困难企业的问题科学诊断与帮扶;引导企业经营者将诚信建设嵌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范树奎则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新业态产权制度上。“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作为其核心载体的数据,依然面临价值难计量、产权难界定、流通不顺畅等问题。”范树奎委员表示,当务之急是打通数据生产要素交易流动瓶颈,让数据连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在众多政策中,市场主体最关心的还是预期稳不稳。王刚代表认为,政策制定应有更明确的负面清单。郝旭代表建议,要通过法律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其实,民营企业就希望八个字——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表示,“民营企业不需要特别的政策,只要一视同仁就足够了。”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正是一个个市场主体释放的能量,推动我国去年经济总量达到114万亿元。

惊蛰已过,春日渐暖。吕培榕委员说,企业家信心更足了,也想飞得更高,为国家培育出更多屹立于世界的民族品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日报记者 佘 颖 万 政 张 倩 原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