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人民日报记者:请问李洪亮代表,您当年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涌塘村,是如何实现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的?能否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
李洪亮:我是来自美丽的庐山脚下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的一名普通基层干部。回想起四年前得知自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那一刻,依然十分激动,我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较稳定的工作,毅然选择来到涌塘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涌塘村是一个移民新村,全村426户、1968人,三面环水、地势低洼,千百年来饱受水患之害,人称“十年九淹,十种九不收”。
刚到村里,人又年轻,乡亲们并不买账,对我总是客客气气,但是遇到事情总是找本地干部。我发现,村里的杂物占道问题比较突出,我便从村庄环境整治着手,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并将全村散落各处的60余吨杂物清除一空,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把好事实事做到了群众门槛心坎上。在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下,2015年我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兴村富民上多想办法,让乡亲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带领大家利用水资源丰富发展“虾稻共作”产业,实现了套种套养,一田双收。开发四季果园、畜禽养殖基地,现在村里的瓜果、莲藕、优质水稻、小龙虾等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3500万元。村民吴大哥曾是我的结对帮扶对象,我除了帮他及时对接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优惠政策,获得相应的减免报销和补助外,还帮他申请了农家书屋管理员、环保员公益性岗位,介绍他到产业基地务工,每年可增加收入12000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脱贫不返贫,是检验脱贫成果的试金石。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0年底,我转岗到了镇政府工作,我同大家一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事务中的领头作用,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我们镇上建起了千亩茶叶、千亩油茶、千亩莲藕、千亩中药材、千亩虾稻基地,正朝着打造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不断迈进。农村这片广袤天地生机勃勃,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脚沾泥土的力度传递情系民生的温度,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