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在武汉城市圈校园大受欢迎

民间剪纸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纸屑飞落,花鸟鱼虫、福禄寿喜,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赫然呈现在眼前。本期武汉城市圈新闻周刊带你走进圈内非遗文化传承人与剪纸的故事。

■ 投身剪纸事业30余年,学生已成为省工艺美术名人

“树影印在墙上,像不像蝴蝶的翅膀?水滴落在地上是什么形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剪纸市级传承人江先孝经常这么问学生,他认为,要抓住事物神态、学会合理想象,作品才能出彩。

1985年,江先孝第一次进校园是在武钢三小。站上讲台,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想:这就是未来传承民族文化的力量。

江先孝除了本职工作,一直在学校里授课。三眼桥小学、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南民族大学、武钢老年大学等都留下了他的身影。30多年来,江先孝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他们也成为了剪纸老师,继续传承剪纸文化事业。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彭艳华便是其中之一。她说:“江老师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剪纸的时候发散思维、合理想象。”

“剪纸入门并不难,孩子们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江先孝呼吁年轻人多花时间培育文化素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 剪纸公选课秒光,优秀作品在校园展览

湖北理工学院位于黄石,学校的剪纸公选课备受学生欢迎,每到新学期选课时,200个名额很快就被抢光。

教师殷海霞为传承剪纸文化,2013年特意开设了剪纸课。每学期,殷海霞都收到学生创作的剪纸作品,经过挑选,优秀作品会在校园剪纸展上展出。

在校内,殷海霞成立了文化工作室,专门研究剪纸文化教学,还应邀去单位、社区开展各种剪纸活动。她曾参与并主持过多次百余人参与的剪纸公益活动。

“剪纸文化进校园,能加深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殷海霞说。

■ 雕花剪纸进校园,非遗传承人给小学生授课

“雕花剪纸对我而言,不仅是以刀作画,以纸寄情,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寄予希望和表达情感的载体,是民间艺术的瑰宝。”非遗传承人、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所长池泉说。

剪纸占据了池泉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而宣传和传承剪纸艺术则是他多年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池泉说,近年来,孝感充分利用雕花剪纸传承人的传承示范带头作用,把代表性传承人请到各个学校,开展孝感雕花剪纸进校园特色教学活动。

对开展活动比较好的学校授牌“孝感雕花剪纸传承示范学校”,目前已获授牌的有4所小学。这些传承示范学校不仅由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授课,还重点培养在校优秀美术教师,让老师学习掌握孝感雕花剪纸艺术特色、制作技艺,与本校教学特色相结合。

雕花剪纸作为孝感市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非遗项目,是孝感的一张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孝感雕花剪纸作为民间刺绣的底样,在现今的生活中已难觅踪迹,怎样让学生们来认识它、了解它、学习它、掌握它,也是我们非遗传承保护的工作重点。”池泉说。

■ 看到同事桌上剪纸作品的第一眼,她就和剪纸结下不解之缘

2002年,一位同事桌上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她的注意力。由此,她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成馥泉,湖北咸宁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剪纸技艺逐渐提高,成馥泉在当地也越来越有名气,青花瓷系列剪纸在咸宁市博物馆被公开展示,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其中不乏国际友人。

2016年5月,成馥泉受邀参加温泉中学第四届美育节,为中韩两国32名初中生上剪纸课,本来是两个小时的课,最后超时了,学生们意犹未尽。

阮金鳞是成馥泉的“国际”学生之一,在法国读书。2017年,高考后的她慕名而来,请教成馥泉学习剪纸技艺,想要将剪纸文化传播到国外去。她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很有吸引力。

■ 剪纸第一课,要求学生学做人、学知识、学生存

70岁的潜江人宋成美,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1976年,他登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美术老师。2015年退休还乡,在潜江寻找剪纸手艺的传承人。2018年,他走入乡镇学校,开展免费教学工作,荷花村、积玉口中小学剪纸教室里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宋成美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他的“开班第一课”,围绕着“三学”出发,要求学生学做人、学知识、学生存。

上课时,他以鼓励为主,学生们剪好了作品,他就帮忙装裱起来。期末,剪纸兴趣班举行颁奖典礼,他自费买奖状,给学生颁奖。“兴趣往往是被鼓励来的。”宋成美践行“夸奖式”教育。

记者了解到,2021年7月,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了200多件剪纸作品在“百年筑梦”潜江剪纸展上展示,其中有100件来自宋成美学生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