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长江岸

鸟儿飞过江苏省江阴市窑港口湿地。

  于建新摄

  志愿者在窑港口湿地拾捡垃圾。

  资料图片

  搬迁前的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一角。

  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旧址上建设的江阴船厂公园。

  顾 强摄

  引 子

江滩披新绿,岸畔复葱茏。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昔日塔吊林立的主城区长江岸线变身为美丽的江阴“外滩”。

江阴因地处长江之南而得名,拥有35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13条入江河道。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阴市长江岸线过度使用、土地超强度开发等问题日益显现:高峰时期曾开发了超过2/3的长江岸线,有4条入江河道水质不能稳定达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2016年1月5日、2018年4月26日、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推动沿江11省市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协同发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近年来,江阴市以“三进三退”的生动实践,唱响长江大保护的“江阴之歌”。长江江阴段生产性岸线占比已从2012年的72%降至目前的48%,下降了24个百分点。

2020年10月,自然资源部推出第二批共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江苏省江阴市‘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榜上有名。

江阴如何走出一条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之路?近日,记者走进这里探寻答案。

  摄影爱好者于建新——

  “长江边摄影34年,从拍摄生产一线到记录生态之美,小小镜头见证长江巨变”

张开机翼,连上蓝牙,一架无人机平稳升起,在长江边凌空盘旋。江阴市民于建新手中的遥控屏幕传来实时画面:茵茵绿草坪,摇曳的芦苇荡……一群飞鸟展翅划过,“咔嚓咔嚓”,这位摄影爱好者摁下快门,光影瞬间定格。

67岁的于建新曾任原江阴市交通局利港交通管理所所长,在长江边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白天工作时巡查往来货船,夜晚伴着汽笛声入眠,闲暇之余便掏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上几张。翻开家中的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下曾经的工作场景:吊车林立的装卸码头、往来穿梭的货运卡车、整齐码放的集装箱货柜……见证江阴发展,于建新心里有股说不出的自豪感,这繁忙的交通线正是港口城市欣欣向荣的标志。

然而,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于建新眼见着江边码头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砂堆一个连一个,装卸高峰时段,机器轰鸣,浓烟滚滚。江阴市原环境保护局发布的《2014年度江阴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当年实际监测的28个地表水断面中,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共有18个,占总数的64.2%。

治理刻不容缓。2016年至2021年,江阴市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4214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81家,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6年末下降20%;清退码头、工厂、轮渡站等,将江苏省政府批复的23.4公里港口岸线主动压缩到16.85公里。

拔掉“锈钉子”,镶上“绿丝带”。江阴对腾退出来的滨江空间实施生态修复,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工厂变公园,一抹抹绿色连点成片。过去,塔吊林立,噪音刺耳,尘土飞扬;如今,江风习习,天蓝水碧,绿影婆娑。《2020年度江阴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良好,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二类和三类水质断面占总数的85.8%。

2020年7月的一天,晚风徐徐,于建新来到江阴船厂公园采风。这里曾是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旧址,现已与鹅鼻嘴公园相连,成为视野开阔的滨江公园。浪花拍打着江岸,霞光映红了水面,“半江瑟瑟半江红!”他快速按下快门。最终,这幅名为《霞映惊涛》的作品在一家摄影类报纸上发表。

“长江边摄影34年,从拍摄生产一线到记录生态之美,小小镜头见证长江巨变。”退休后,于建新成为江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020年春天,他沿江边湿地采风,行至窑港口一带,听到一阵扑棱棱的声音,抬头一看——一群黑翅白腹的小鸟从头顶掠过。他当即拍下照片,请教懂行的朋友才得知,这是一种稀有鸟类,名叫灰鹭。

“好生态引得候鸟来,更为我的照片增添了几分灵动。”于建新渐渐把窑港口当成自己的摄影创作基地。在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小区鸟类栖息地建设工程复绿现场,于建新与调度指挥的江阴市利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沙晓军攀谈起来。“树木种好之后,到窑港口栖息的候鸟会越来越多,您的照片也会越拍越美!”沙晓军说。

  街道干部沙晓军——

  “清退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的修船厂、养殖场和化工作坊,改造成生态湿地,每年吸引1.4万只以上候鸟栖息繁衍”

江水泱泱,窑港口春意盎然,江滩上芦苇悄悄绽出嫩芽,在风中摇曳。“美丽的窑港口又回来了。”双鬓斑白的于建新触景生情,忆起过往:每逢端午时节,芦叶轻摇,孩子们钻进芦苇荡,摘芦叶回家包粽子;入秋之后,芦花锦簇,村民来窑港口采下芦花,加上稻草后编织成芦花靴筒御寒过冬。

“窑港口隶属于利港街道,顾名思义,这里因港得名、因港而兴。”沙晓军说,无锡市长江岸线总长35公里,全部位于江阴市,其中近12公里在利港街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窑港口作为全市乡镇企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江上船舶往来如织,码头之上车水马龙。高强度开发,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附近企业污水直排入江,水域生态系统退化,原本向江面延伸近百米的芦苇滩面积逐渐减少,摘芦叶、采芦花的场景难觅,村民途经时常常掩鼻而过。

如何还窑港口一湾碧水?2018年6月,《江阴市加强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暨2018年度重点工作和项目安排》印发,明确提出“严控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推进滨江公园建设,构建沿江生态景观岸线,还江于民、还岸于民”。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的98处小型畜禽养殖场、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厂,全部纳入清退范围。

复绿工程同步展开。2018年12月,江阴市林业局、利港街道办事处编制出台方案,提出“以窑港口区域长江水体及滨岸滩涂为保护范围,重点保护长江湿地水质、湿地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

随着岸线清理稳步推进,长江大堤内侧一片近300亩的滩地引起沙晓军的关注。“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不利于灌溉,无法种植水稻,不少稀有鸟类却长期在此觅食。”沙晓军向生态环境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并邀请有关专家现场踏勘。

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所长安树青带领科研人员现场观测,发现窑港口湿地有鸟类约90种,其中包含东方白鹳、黑翅鸢、红隼、苍鹰、普通鵟等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30种江苏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阴是亚太候鸟迁徙路线上“鹬鸟类”的重要中途停歇地,保护好窑港口湿地意义重大。

“为南来北往的迁徙候鸟打造温暖的家。”安树青团队和江阴市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将这片土地建成鸟类栖息地。2020年6月,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小区鸟类栖息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塑造光滩、浅滩、深潭、沼泽等多种地形地貌,恢复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地。

“清退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的修船厂、养殖场和化工作坊,改造成生态湿地,每年吸引1.4万只以上候鸟栖息繁衍。”沙晓军说,复绿工程中栽种的树种以枫杨、女贞、水杉、垂柳等耐水湿乔木为主,其中女贞等是鸟嗜植物,果实等可供鸟类食用;高大的喜树、挺拔的杉树,则能为鸟类提供筑巢场所。目前,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小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600余万元。

  转型船工郭建华——

  “关闭经营24年的老船厂,开启了新生活”

拨开密密匝匝的芦苇丛,一条10米宽的船坞痕迹依稀可见。在长江边当了24年船工,51岁的郭建华对窑港口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他和父亲郭林宝推着小车,将脚下的江滩浇上水泥压平,建起一座修船平台。他双手来回比划,为记者演示当年拉船上坞台的场景:船只经由滑道泊进船坞后,下方的气垫缓缓鼓起,几台卷扬机合力一拉,船顺势拖到了维修平台上。

电焊、喷砂、刷漆……郭建华技术好,又勤奋,生意越做越大,船厂规模一度扩大至占地50余亩,并在江边建起一座两层员工宿舍楼。然而,相较于设施完备的大型船厂,作坊式的小船厂普遍缺乏环保设施配套,电焊时腾起的烟雾、喷砂时弥漫的粉尘、刷漆时浓烈的气味,既破坏了沿江环境,也影响船工们的身体健康。

由于长年泡在江水中,郭林宝患上了关节炎等多种职业病,退休后不久便常年卧床。“我们家靠着经营船厂富裕起来,但长期粗放经营破坏了环境,父亲累垮了身体,求医问药没少花钱。”郭建华说。

2018年4月,郭建华所在的船厂被纳入建设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小区需要清退的企业名单。虽有心理准备,他还是难免五味杂陈。摸着锈迹斑驳的扶手,沙晓军探身走进湿冷的船坞,一边陪着郭建华修船,一边耐心地开导他。

那段时间,沙晓军一有空就往船厂跑。郭建华起初沉默以对,不置可否,后来渐渐被打动了,他对沙晓军讲的一句话印象颇深:“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了下一代人,必须把长江保护好。”

彼时恰逢郭建华儿子新购置的婚房交付。一进新房,郭建华就被窗外的江景吸引了:春光明媚,江滩上草长莺飞……新居位于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的船厂旧址上,郭建华中学毕业后曾在这个船厂当学徒工。当时,由此处顺江而下,连绵数公里,大小港口码头密布:既有吊臂高耸的集装箱码头,也有仅一两个泊位的散货码头,还有无专业设备的自然坡岸码头,一些码头上黄砂堆积,犹如光秃秃的山丘耸立。

如今,放眼望去,无边江景一时新——船厂搬走了,退出的生产岸线变为滨江公园。这次不期而遇的江景俯瞰,令犹豫不决的郭建华下定决心,于2018年4月24日签署拆迁协议。“岸边不留一个锚桩,江里不留一截锚链。”郭建华与工人们一起动手拆除船厂。经沙晓军介绍,有着电焊好手艺的郭建华夫妇应聘到一家机械厂工作,工资待遇可观。

“关闭经营24年的老船厂,开启了新生活。”郭建华念旧,现在还经常来窑港口走一走,每次故地重游他都感慨不已。

  法官黄剑——

  “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异地替代修复机制,共建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司法修复基地,持续发挥警示宣传教育功能”

翻开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小区建设资金账目,一笔来自江阴市人民法院的40万元资金引起记者注意。得益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异地替代修复机制,江阴市人民法院计划为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小区提供超过100万元建设资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江阴市人民法院长江流域环境资源第一法庭负责人黄剑说,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实施货币赔偿,用于替代修复。“除具有固定范围的土壤污染可就地实体修复外,水和大气等‘流动介质’的污染损害很难界定修复范围,往往需要根据虚拟治理成本法计算生态损害赔偿金额,采取异地替代修复。”

2018年在利港街道办理一起环境资源类案件时,黄剑了解到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小区的情况。江阴市人民法院随即组织评估团队实地走访调研,认为窑港口的各项条件符合异地替代修复的实施要求。

2020年6月,江阴市人民法院、市生态环境局、利港街道办事处等9家单位共同签署《共建江阴市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司法修复基地框架协议》,提出“建立环境污染案件区域修复机制。以江阴市人民法院在环境资源案件审理中当事人自愿交纳或执行到位的生态修复资金为基地经费来源”。

步入风光旖旎的窑港口,看着水清岸绿、鱼翔鸟栖的景象,江阴苏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环保部门负责人李江勇直言郁结于心的内疚得以减轻。因直排7吨多废水,重金属铜浓度超标10倍以上,江阴苏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被江阴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罚金30万元,另缴纳5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用于异地替代修复。2021年4月,该案被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列为“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提名表扬案例”。

“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异地替代修复机制,共建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司法修复基地,持续发挥警示宣传教育功能。”黄剑说,法院定期组织相关当事人到窑港口参观,介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异地替代修复机制的运行情况。目前,江苏省各级法院在全省共建立了20多个生态环境损害司法修复基地。

  企业环保部门负责人李江勇——

  “在低效供给、低端产能上坚定做减法,在高端产业、绿色产业上持续做加法”

步入苏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废水预处理车间,由电镀车间收集的污水沿管道缓缓流入,经调节池和多级沉淀池处理后由浊变清。作为一家芯片封装和测试企业,电镀环节产生铜等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水,经两道处理环节达标后才能外排。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后,企业痛定思痛补齐环保短板。”李江勇说,此前污水外溢的主要原因是处理设备老化,突发故障后未能及时处理。为做到警钟长鸣,公司将原有的故障设备原地保留。同时,投资800万元新建一套工业废水预处理设备,年污水处理量逾15万吨,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运营维护预处理环节。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病状在水里、病灶在岸上、病根在结构。”沙晓军说,淘汰落后产能,将腾退的空间资源向高端绿色产业倾斜,才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在当地政府牵线搭桥下,苏阳电子公司着力压缩落后产能,从原有的封装和测试领域向上游设计研发领域拓展。

“在低效供给、低端产能上坚定做减法,在高端产业、绿色产业上持续做加法。”李江勇说,2021年,公司新业务板块销售额达7000万元,对公司营收贡献率超过三成,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

同苏阳电子公司一样,江阴以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加强倒逼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江阴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98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3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较2016年末增长123.9%。

腾笼换鸟,天蓝水碧。“十三五”末,江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十二五”末提升13%,国家和省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升44.5%。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8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