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沙地变绿林,付出再多也值得”

李凡在观察树木。

  资料照片

  1989年春,李凡(右一)在深圳调研。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李凡:1930年10月生,山西应县人。1954年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曾任山西应县农工部长、共青团山西省委青农部长、山西省雁北地区平鲁县长、山西省雁北地区林业局局长。1993年获得全国绿化奖章,1994年获得山西省“林业功臣”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现任应县人民政府林业顾问。

又是一年披绿时,晋北大地的阵风里带来了一丝暖意。李凡穿着一双球鞋,和家人站在龙首山上远眺:5万亩绿尽收眼底,李凡像看孩子般疼爱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漫山遍野的苍松像在招手示意,向这位老者致敬。

李凡92岁了。他说:“植绿这件事,能干多久干多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国绿化奖章、山西省“林业功臣”、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他的一生,与植绿结下不解之缘。

“县里的绿化方案,我一直在参与,不能半途而废”

初见李凡,颇感惊奇:老人家精神矍铄,走路不拄拐,更不需要家人搀。年逾九旬,李凡依旧舍不得休息。3月初,他刚和山西省应县园林局工作人员驱车到河北定州、安平两市县,考察、预订了100余万株白皮松、紫叶李、金叶榆等乔灌木。

“县里的绿化方案,我一直在参与,不能半途而废,”李凡说话精气神很足,而且对新知识掌握得特别快,“晋北地区风沙大、气候干,对乔灌木种苗的要求高,质量马虎不得,我自己去看了才能放心。”

3天时间在外,不怕舟车劳顿吗?李凡笑着摆摆手:“十几年前、30年前,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但想到能让沙地变绿林,付出再多也值得。现在条件好多了,轿车开得快,路直接通到林圃门口。”

李凡年轻时常下乡,皮肤晒得很黑。1975年,一位友人来到当时李凡下乡的应县东辉耀村,问村民们去哪能找到他。村民指着远处:“你自己过去看,领头的那个背上黑溜溜的就是他。”原来,李凡从小习惯“赤脚板走路”,夏天总是不穿鞋、光着膀子,脚磨得棘篱都扎不进去,脊背、胳膊每年都要脱好几层皮。

吃苦、要强,是李凡的底色。从1968年开始,李凡就在东辉耀村下乡,面对这个“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湿盐碱滩,李凡和队员们确定了“改土、治水、植树”的改良方案。改土需要推土垫地,时任村支书的袁世祥回忆道:“有一天,天上星星还亮着,我推起小车出了门,以为自己是最早的。谁知道到了积肥堆一看,李凡已经推了两车了。”

整整3个春秋,李凡和村民们硬是在这盐碱地上填出500亩良田。春天的时候,李凡又带着村民们栽树,“挖坑、放苗、回填、踩实,重复了不知道多少遍。”有一次在地里劳作时,李凡没穿鞋的脚受了伤。但李凡找村里的“赤脚医生”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很快又回到工地……

“用系统化、全局性的思维做好绿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凡担任雁北地区林业局局长,更是天天和林木打交道。“用现在的话说,叫‘专业对口’”,李凡端起磨得掉漆的大茶缸子喝了一口,接着说,“到了林业局,关注的就是区域性的绿化问题,得用系统化、全局性的思维做好绿化,不能眼睛只盯着一个地方看。”

一开始,林业局的人们都很奇怪:“新局长来了就露了一面,之后一个月都见不到人了。他去哪儿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李凡当时已经坐着那辆破旧的吉普车,来来回回驱车上万公里,把当时雁北地区的10多个县都跑遍了。“晋北自古风沙大,当时很多地方全是土路,车在前面走,后面弥漫着黄沙。”

龙首山上,桑干两岸,西口古道,都留下了李凡奔波的身影。跑完一圈,当时落后的绿化基础让李凡忧心。“空有400万亩宜林地,挡不住这漫天的黄沙!”在哪种、怎么种、种什么,在那个全国绿化事业尚未成熟的年代,李凡需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擅布局、讲实效,李凡心中绘好了绿化蓝图。李凡带着大伙推行工程造林的思路,提出种植油松、樟子松、仁用杏,打造3个“百万亩基地”。“油松、樟子松,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最适合当地干旱风沙气候、成活率最高的植物。”李凡说,“那个时候,工程造林刚开始推广,绿化资金需要一点点‘攒’。”为了早日实现“百万亩”目标,李凡四处奔走,“要下一点钱,赶紧投到买苗木里去。”

7年时间里,李凡经常吃住在绿化工地上。1989年春,李凡到左云县东梁万亩油松基地,与大伙一块植树。摸黑起床干活时,不慎摔到沟里,整整昏迷了半个小时;他被抬到医院一检查,全身肿黑20多处,但只休息了十来天,他拄着根木棍就又出现在造林工地上。

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李凡担任雁北地区林业局局长7年的时间里,仅万亩以上成片林就建成28个。全国林业现场会、“三北”林业现场会、山西省林业现场会当时相继在雁北地区召开,当地受到了表彰。

“我在这守着,心里才安心”

3月的天气,暖和异常。李凡顶着中午的太阳,从龙首山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李凡仍是那个李凡,即便已然92岁高龄。

1993年,退休后的李凡回到应县,成了当地的林业顾问。在这个“岗位”上,李凡干得比以前更认真:他编制了应县林业建设规划,提出了直到现在仍在坚持的大道绿化思路;提出的“集体栽植、林权到户”改革措施,使应县山区9万多亩林木的管护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他用脚步丈量出应县的土壤气候特点,探索总结出“旱地栽植沙柳采取挖坑扎孔栽苗”的经验,在全朔州市得到推广。

龙首山的变迁,饱含着李凡的心血和汗水。“几十年前,这里就是一堆土石山。当初在龙首山试验过小老杨改造、荒山造林工程,效果不理想。”经验丰富的李凡想了个办法:给松苗“穿衣”“带帽”。“这边风沙大,前一天种下的苗,第二天就被厚厚的土盖住。我们试验种进去之后,再在松苗上面和周边盖上杂草,再用土压住,过段时间松苗成活了,再把土和杂草挪开。”这个办法,核心在于保证松苗不直接受到风沙侵害,从而提升了成活率,得到当时有关部门的肯定。

现在的龙首山,栽植着樟子松、油松等林木5万亩,成为生态旅游景区,是当地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由于出色的绿化成绩,应县相继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色名县”等荣誉称号。

守初心、不懈怠,李凡把一生奉献给了晋北的绿。退休后的30多年里,他又用脚步丈量着应县的沟田垴梁,球鞋磨坏了30多双。应县林业局党委书记赵志国记得:2011年秋季县城四环路绿化,共移栽株高6米的樟子松5000株,年过八旬的李凡每天早出晚归,10多个小时坚守在工地,双腿肿得抬不起来了……当时好多人劝他:“您回去休息吧,我们保证干好!”李凡不服气:“有树为伴,我很幸福!我在这守着,心里才安心!”

青山为伴,此生无憾。李凡迈着矫健的步伐一路从山上与记者同行而下,阳光洒在他的银发上,松涛声阵阵入耳……他说:“一辈子干一件事,值了。”

记者手记

为了心中的那片绿

青山会说话。龙首山微风袭来,似乎是在向李凡致意。在绿化的一线坚守,他和树、和绿都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走在山路上,李凡像是不断地和旧友打着招呼,不时拍拍树干,连折落的枝杈都要捡起来放在树根旁……

这里留存着他年轻时的影子。早年工作时,龙首山就是他常来的地方。他的一生,全身心投入到绿化事业中,将绿意播撒遍晋北大地。

晋北自古苦寒风沙大,植绿十分不易。生长于这里的李凡,想让后代尝到生态提升带来的“甜”。近年来,在无数个“李凡”的默默付出下,同朔之地颜色越来越丰富。在生态扶贫、生态产业的反哺下,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绿色的红利。

李凡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又终其一生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采访中,老人的心事尚有未了,牵挂着应县绿色规划的落地实施。他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有多大的本事、就干多大的事。”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心中的那片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