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重点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关注种业创新,强调种源安全。小小种子,攸关国脉。
北纬18度的育种天堂
北纬18度的光和热,让海南三亚一带成为我国农业育种的天堂。在这里,农作物育种周期大大缩短。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如候鸟一般,每年冬春季进入海南,进行农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种,这被称作南繁。
南繁热土,孕育良种。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害的棉花,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经过了南繁基地的培育。
南繁作为全国育种基地,过去一直存在“小散弱”现象,不同科研单位各自为战,产业集群效应低。这让南繁只是个承载科研劳作的基地,难以进一步发展成服务国家战略的种子资源库、科研数据谷。
△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包括南繁育种区、科技交流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板块。(图/视觉中国)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特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他强调,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当年底,南繁科技城开始筹建。去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在这里揭牌,汇聚了一批院士、高新技术企业等重要科研力量。实验室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攻关种子重大科学问题,解决种源“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难题。
小种子,大战略。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引领种业创新的“南繁硅谷”
去年11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启动“揭榜挂帅”项目,重点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79个重大攻关项目,公开张榜。英雄不问出处,揭榜团队项目责任人签署“军令状”,自行组建科研团队,打破各科研单位的边界。通过这项创新措施,有望解决产业链中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对接种业需求的问题,形成产学研协同攻关的新机制。
此外,种子实验室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和“南繁硅谷”产学研联动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实现横向联动、纵向贯通,打造全产业链。
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每一粒种子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这是中国原创发明的植物MNP(多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种子的知识产权归属,让假冒伪劣种子无处遁形,也能解决国际引进种质资源的确权难题。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展示的水稻品种,包括中科发5号、嘉优中科6号等。(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近年来,海南发挥自然区位优势,立足崖州湾科技城建设种子实验室,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汇聚配套设施和资源,串起了价值链,蹚出了一条种业科技创新之路。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南繁硅谷” 育种更育人
南繁育种更育人。几十年来,这里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甜瓜大王”吴明珠等一批知名育种专家。
在南繁育种早期,当地生活条件格外艰苦。“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是许多育种人的生活写照。他们用青春、智慧、汗水繁育出优良种子,铸造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的这句话,也如种子般在后来者心中萌芽。一代又一代南繁人致力于用好南繁优势,把农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南繁人已告别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南繁硅谷”在汇聚种业优质要素资源的同时,也致力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出台引进人才奖励办法,完善实验室、公寓、学校、医院设施等,南繁科研正从季节性研究向常年研究转变。
△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图/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是为了让14亿多中国人吃得更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