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种植 多元化发展 茶叶变身致富“金叶”

央广网宁波3月16日消息(记者 陈金莲 通讯员 吴元洪 刘雨)静卧在群山间,怀抱在水库里,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千年古县城慈城的公有村,有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随着气温连日回升,一排排茶树抽芽吐绿,生机盎然。

早上6点半,60岁的采茶工黄阿姨挎着竹篓,开始穿梭于茶垄间,娴熟地采摘今年第一茬嫩芽。“采茶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一片芽叶一片芽叶地采。”黄阿姨每年有1个月左右时间待在山上采茶,这一采就是十多年。等过了采茶期,她就回家等待来年。“一天下来大概有200元左右,这样不仅可以多一份收入,还可以照顾到家里。”黄阿姨说。

“明前茶,贵如金”。茶园承包户陈帮国表示,黄阿姨他们采摘的春茶是早熟品种乌牛早,“乌牛早茶出芽早,每年大概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就开始采摘,这样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陈帮国承包公有村茶园已有20多年,10年前在村里的倡导下开始引进乌牛早茶、龙井43号等早熟品种,早已实现年收入上万元,还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说起今年的茶叶收成,陈帮国充满了信心,“虽然今年乌牛早茶开采时间比去年推迟了一周左右,但是前段时间低温天气,加速了茶叶营养成分积累,预计今年茶叶价格和去年持平,在600元每斤左右,茶叶产量会比去年提升两成左右。”

据了解,慈城地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傅家山遗址和田螺山遗址,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有大量人工采集留下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也出土有许多茶树的植物根系。如今,这片土地上还生长着100多亩的古茶树。

“我家从爷爷辈就开始种茶,那时村里只有几户人家种茶,种的是慈城老茶,需要挑着担子在英雄水库坐船,或者沿着白岭古道走上十公里左右去慈溪卖茶。”公有村副书记任寅杰回忆说,公有村种茶、饮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处在大山深处,过去交通不方便,产业不成规模,茶叶曾一度陷入滞销。

近年来,通过坚持茶叶规模化种植、多元化发展,打造“生态茶园、品质茶叶、名茶品牌”,公有村从年可用收入不足5万元的欠发达山区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近500亩茶树,茶叶年产值达30多万元的美丽新农村。

大力发展茶产业,发挥茶产业优势,已经成为江北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江北制茶从单一的绿茶转向绿茶、红茶并存,茶叶亩均效益约1万元,尤其是1999年在全市率先引进白叶一号,广受市场追捧,带动了周边山区致富。”据江北区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介绍,今年江北茶叶种植面积约3850亩,名优茶产量较上年预计增加10%,产值预计将达到39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