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德晨2022年05月09日05:2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借助黑河湿地水资源优势,推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打造“林城相依、水城共融”的生态县城。图为近日,高台县黑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色如画。
郑耀德摄(人民视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对县城建设的发展目标、具体任务、政策保障等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瞄准问题,确立目标
数据显示,2021年底,中国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中国县城发展仍面临一定程度的制约。该负责人坦言,不少县城的产业平台功能比较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在市政公用设施方面也存在管网陈旧老化、路网容量不足、老旧小区配套较差等问题,降低了县城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对此,《意见》提出培育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等5方面25项建设任务,并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意见》提出的建设任务,既突出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又强调为县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大伟表示。
分类引导,明确路径
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具有较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的县城,能够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认为,要支持这类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
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高国力说,要推动这类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高国力表示,要结合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科学有序,完善机制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县城建设要合理把握时序、节奏、步骤,着眼破解县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增强县城持续发展能力。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该负责人说,要对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该负责人说,“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鼓励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县城建设中,示范地区先行是有效方式。“202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组织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基础扎实、财政实力较强、政府债务率较低的一些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建设示范工作。”该负责人表示,在示范工作基础上,将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稳步有序推动其他县城建设,形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效路径。
高国力认为,科学有序推动县城发展,还应强化规划引领、挖掘特色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要科学编制和完善建设方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明确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方式,精准补齐短板弱项,防止盲目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