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就在小麦即将喜获丰收之际,一些地方发生极个别农民将未成熟的小麦卖给养殖户做饲料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国内粮价上涨的背景下,农民割麦毁粮、青贮小麦的行为,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必须严加制止。
农民割青苗现象并非今年首发,以前也发生过。有的农民把小麦青苗提供给公司制作麦穗工艺品,有的农民把青苗卖给养殖户做饲料。今年在国际粮价的带动下,国内粮价水涨船高,目前小麦价格已经突破每斤1.6元的历史高点。国内粮价上涨,可以让农民获得比较好的种粮收益,但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种粮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挤压种粮农民收益空间。从经济利益看,卖青苗的收益高于卖籽粒小麦的收益,极个别农户选择了卖青苗。
人们关心的是,农民卖青苗做饲料,是不是糟蹋粮食?青贮饲料是饲喂牛羊等家畜的优质饲料,有着“草罐头”的美誉。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玉米青贮饲料,用小麦青苗做饲料比较少见。实际上,小麦除了主要用作口粮外,还可以用来制作啤酒、白酒,可以替代玉米做饲料,如欧盟地区小麦是主要的饲料原料。在我国,小麦也会替代玉米做饲料,据专家估算,每年有10%左右的小麦用作饲料。
但粮食毕竟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关系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职责和使命。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小麦供应趋紧。我国小麦连年丰收,库存较多,完全有能力保障国内小麦稳定供应,但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玉米供应偏紧,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粮食进口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今年我国只有实现粮食稳产的目标,才能从容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个别农民卖青苗的行为就显得不应该了。
针对农民割青苗的问题,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长期来看,要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还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要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民政策保本、经营增效,让农民获得合理的种粮收益,使他们不至于为了眼前利益牺牲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同时,地方要党政同责,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把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坚决杜绝割青苗现象的蔓延。
需要警惕的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但一些地方以开发的名义占用耕地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今年国家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要坚守耕地红线更是难上加难。各地一定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依法科学统筹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刘慧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