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岗稳就业!一揽子惠企政策来了

 稳岗稳就业!一揽子惠企政策来了

  多项举措力促早见效,数千亿红利将加速释放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为应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助推市场主体恢复经济活力,大规模惠企利好正密集赶来。近段时间,有关部门紧锣密鼓部署一系列纾困举措,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超过30亿元的稳岗资金已直达企业,失业保险新政4500亿元红利在途。包括退减税、缓缴社保费、稳岗返还等在内的一揽子举措正在多地迅速落地,力促早见效早受益。

“稳岗有补贴,贷款有优惠,投资有返还。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企业产能和订单明显增长。”成都富晟崇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思宏说,作为一家新上规的企业,今年工厂产能已经增长到30万台,达到2019年的3倍。公司整体发展处于长足爬坡过程中。

“从4050人员签订长期合同补贴,到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就业见习基地补贴、吸纳农民工补贴,再到社保减免等补贴政策,企业都‘真金白银’享受到了。”敏华家具(中国)有限公司招聘高级经理黄雪峰对大规模惠企扶持政策感触很深:“这些政策让企业节省了300多万元成本,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今年还新招聘了200多人,实现了不裁员、无降薪,工资准时发放。”

今年以来,稳岗稳就业政策持续加力,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动力。近期,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稳就业压力加大。对此,有关部门频频部署,释放加码稳岗稳就业的信号。

5月7日召开的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着力支持稳岗,推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复工达产,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等减负纾困政策,帮助尽可能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挺过难关、留住岗位。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

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围绕加大稳岗促就业力度作出具体部署,强调“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压实责任,切实稳岗位稳就业”。

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从推出大规模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到出台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一揽子举措,再到明确特困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等,一揽子惠企举措加快推出,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天津日前发布了《关于特困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缓缴社会保险费对于民航企业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天津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刘恺说,“这项惠企政策为企业稳定员工队伍、保持飞机运力、支持航班顺畅运行注入一剂‘强心针’。”

刘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老保险费的单位缴费部分、失业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工伤保险费等多重社会保险费缓缴后,预计可为企业腾出2200多万元的资金空间,后续可用于员工工资和后勤保障。

除了天津,连日来,特困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这一由人社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刚刚发布不久的新政策,在北京、江西、广西等地也在加快落地。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4月1日起正式实施,退税“直达快享”也给不少企业送来了及时雨。

“真是在最艰难的时候给我们‘雪中送炭’了。”看到到账的176.76万元留抵退税款,成都三合力诚商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席浩然特别激动。由于疫情反复,该公司现金流短缺,面临购车资金、车辆固定租金和员工工资等支出无力承担的困境。席浩然说,这笔“真金白银”提振了公司信心。收到退税后立即用这笔钱发放员工工资,稳住就业岗位。

超30亿元稳岗资金已经直达企业;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政策预计释放4500亿元红利;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1年,将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约1600亿元;对特困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增加800多亿元的现金流;今年预计释放技能提升政策红利约500亿元……有关部门日前密集释放大规模惠企红利。

5月14日,河南省召开全省助企纾困稳定就业工作座谈会,强调切实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同一天,长春市举行应对疫情影响、支持市场主体纾困新闻发布会,提出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预计减、免、退各类税费约100亿元,统筹安排3.5亿元创业就业补贴,配套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资金投入……一揽子实招正在地方迅速落地,力促早见效早受益。

“中央部门和地方近期推出的一揽子稳岗稳就业举措,围绕企业发展堵点难点精准发力。”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退减税、缓缴社保费、稳岗返还等系列措施有利于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激发用人主体的需求,为稳岗稳就业奠定重要基础。”

姚凯认为,助企纾困稳就业的根本在于增加市场主体活力。他建议在推动有序复工复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落细税收、社保、补贴等政策,推动扩大岗位供给能力和供给规模;对科创企业和外贸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市场主体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振兴服务业,创造出更多新型就业岗位和有特色的服务业岗位。

(记者 班娟娟 宋瑞 董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