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线”展现美丽变迁——海南探路“陆海统筹”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线见闻

“一道线”展现美丽变迁——海南探路“陆海统筹”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线见闻

新华社海口5月22日电 题:“一道线”展现美丽变迁——海南探路“陆海统筹”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柳昌林、王晖余、陈凯姿

海南岛东南角,驱车从万宁小海到石梅湾,约40公里的滨海风光一览无余。清退养殖池塘,疏通潮汐通道,补种生态林木,拆除违建楼宇,曾经脏乱破败的岸滩,如今成了当地最美海岸线。

一道海岸线的生态变迁,是海南探路“陆海统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缩影。

候鸟成群结队,水母现身雨林,珊瑚丛生浅海,鲸豚追逐嬉戏。1900多公里海岸线连接的陆域和海洋,成百上千个动植物物种,见证了海南“蓝绿互动”生态保护新篇。

陆海统筹,谋“一体”之法,加快形成陆海整体保护机制,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构建有机生态岛;谋“进退”之法,滨海改造、划定禁养区、实施“银色海滩”修复工程,重塑陆海岸线空间格局;谋“表里”之法,水域治理、城市净化既要“面子”,又重“里子”。

陆海统筹下,海南“生态伤痕”正在逐渐愈合。

几年前,有“美丽双眸”之称的陵水新村潟湖、黎安潟湖,渔排聚集,水质浑浊。随着起重吊机“轰隆”巨响,渔排应声上岸。打了一辈子鱼的陈玉清感慨:“我们把这两只‘眼睛’重新擦亮了!”海南近年来开展增殖放流、滩涂清理和树林补种等“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人水争地”逐步告别历史舞台。

“你看,它们长出新苗来了。”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0多公顷湿地泛起绿光。林业科研员冯尔辉指着前阵子才种下的濒危红树物种红榄李,一脸欣喜。关停搬迁养殖企业、整顿清理旅游项目,曾因垦殖开发成片萎缩的湿地重新“长大”被还“湿”于民。

由海向陆,违法围填海项目被勒令拆除;坑洞遍布的采石场披上了绿化“外套”;堆成山的垃圾场被封存,就地建成“生态公园”……近年来,海南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挂图作战”“掐表计时”,逐一对环境问题整改“清零”。

陆海统筹下,蓝绿“底色”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方舟”。

“又添崽啦!”护林员刘辉勤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发布喜讯。今年初,海南长臂猿再添一只婴猿,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6只,海南正全网为“猿宝宝”征集名字。

热带雨林是海南最主要的生态屏障。海南在中部山区划出道道红线,将约七分之一的陆域面积圈进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区内。山里农民搬出来,小水电站退下来,电子围栏架起来。“虽然‘牺牲’了短期GDP,却守护着一座巨大的生物‘宝库’。”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强说。

睑虎趴在岩壁上惬意栖居;坡鹿像精灵一样在草丛间跳跃;各种珍稀草木和大型菌类相继被发现……如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例”,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达278种之多。

“海底生态越来越好了。”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底环卫队长”王丰国的工作,是用人工鱼礁给鱼儿们“盖房子”。看着中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渐渐成型,附着的珊瑚、贝类、藻类等生物种类超过120种,王丰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海南岛南部沿海近岸水域,“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近年来的出没和活动多次被记录。去年,陵水分界洲岛海域还数次出现鲸鲨集体觅食景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感慨道,这些鲸豚类动物的频繁出现,是海南陆海统筹保护取得成效的验证。

日前,《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再次提出要科学配置陆海资源,推动形成山海互动、蓝绿互补的发展新局面。

陆海统筹之下,海南全新的生态空间画卷已展开,生物多样性保护网也正加速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