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匠人

陶弘景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那么,乡下何

所有?我认为,乡下多匠人。

乡下匠人真是多,木匠,篾匠,石匠,窑匠,铁匠,漆

匠……这些匠人操着不同的口音,挑着大大小小的工具,行色匆匆地穿行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用勤劳而灵巧的双手打制器物,养家糊口。

乡下匠人拜过师的并不多,有的是家传“门第师”,靠平时耳濡目染,加上长辈们指点一二,技艺同血脉一样传承。有的无师自通,看看别人做的东西,端详端详,摸索摸索,日积月累,也能熟能生巧,悟性好的,仿制的丝毫不差。

一个木匠师傅的好坏,功夫全在线、锯、砍、刨上。工具并不复杂,无非墨斗、锯子、刨子、斧、锛之类。木匠动锯弄斧之前,先要用到墨线,墨线的顶头是一个铁锥子,“嚓”的一声,插在木头的一端,藏在墨斗里的线顺着木料牵直过来,拉紧了,用手一提,在木料上“绷”一下,留下墨痕,作为锯、砍、刨的参照。木匠给人的印象好像老是眯着一只眼,无论你何时去瞅他,好像他都在眯眼端详一块正在加工的木料,这也说明木匠最讲究“方圆”。眯眼是为了“吊吊墨线”,看平不平,“上线”了没有。木匠扎着马步,刨出一卷一卷的细刨花,我们一群孩子静静地站着看,一看看半天。乡下木匠中,能工巧匠者甚多,但也有一些“柴木匠”。一听说某某是“柴木匠”,我们会私下里偷偷嗤笑,知道这个木匠是个“柴货”,意即他做的家具,没用处了只能当柴烧,有贬低的意思。“柴木匠”做的多是些粗重笨活儿,犁、耙、板仓、梯子等等,都是“柴木匠”做出来的,这些东西好像也不需要那么精致,并不见得“柴木匠”只会做粗糙活儿,我见过有的“柴木匠”做出来的东西并不粗糙,有形有态,精致细腻。比柴木匠高一格的,是“出了师”的木匠,主要做门、窗、桌、椅、凳、盆、桶、床等家具,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家里条件殷实一点儿的,待木匠做好家具后,还让木匠用纱布细细打磨几遍,用清漆漆一漆,或用桐油油一油,使其有光泽,且防潮防霉,经久耐用。也有另外专请漆匠进门漆家具的,一漆漆几天。还有的木匠师傅,会做条几、神龛、书柜、衣柜,这些大件多是为姑娘出嫁时准备的嫁妆,不仅选上好的木材,还要请上好的木匠做好看的样式,这是展示娘家实力的“脸面”。当然,这类的木匠生活不差,烟、酒、茶、肉顿顿不少。家境好的人家,把木匠请进门,小到脸盆,大到衣柜,一做做几个月,姑娘出嫁时,送出的家具,请人挑抬,浩浩荡荡,绵延几里。还有少数有才艺的木匠,做好家具后,上漆时,在柜上雕饰花鸟,刻写字画,这样的家具,已然是艺术品了,这样的木匠师傅,我老家本地没有,见过几个,都是天门、潜江那边过来的,手艺的确了得,可惜他们做家具时,我在上学,好不容易盼到放假归来,他们早已不知去向。

乡下竹子分金竹、水竹、贵竹、麻竹。篾匠用得多的是金竹,可能其韧性更好。篾匠的工具简单,篾刀一把,小锯、小凿各一,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度篾齿,它的作用是当篾一次次从小槽中穿过时,将蔑的表面刮得更为光滑和圆润,起打磨作用。篾匠活儿也有粗细之分。粗活儿不甚讲究,用篾刀砍几根竹子,拣起一根,一剖二,二剖四,四剖八,直至剖到需要的宽窄为止。剖好了,篾匠起身,喝几口酽茶,开始坐下来编,编粪筐,编篮子,编背篓,编鱼篓,编撮箕,编火笼罩子,等等。编一件成品,有的需要好几天,有的用时不长,比如火笼罩子,一会儿功夫就成。细活儿得有讲究,篾要破开青和簧,青韧黄脆,篾匠大多用青,青也不是直接用,还需去“皮”,层层用度篾齿削皮,直到削成又细又软的篾片,细如面条,软到拎起来,抖一抖,篾片在地上弹跳不已。做凉席用的篾就有讲究,要光滑平整,有经验的篾匠会把篾片放到开水中煮一煮,使其更柔软,防虫蛀。更有讲究的,在煮时依次用红、蓝、绿等颜料,煮出的篾片按颜色摆放,在编凉席、筛子、针线簸箩等器物的中央分别出现“福”、“禄”、“寿”等字样,这样的篾匠真当得起一个“匠”字。我小时家里请过这样一个有点儿功夫的篾匠,他是邻村的一个姓黄的老头,只记得他眼神儿不好,戴一黑色头巾,估计头上有点儿秃,听说与老伴相依为命。他在我们家做活时,老伴来过一次,让他找我父亲先支点钱回去买药,好像是肺病,老是咳嗽。黄篾匠在我们家前前后后编了一个多月的篾器,我印象最深的有针线簸箩、凉席、筛子、晒席,尤其是针线簸箩,正中绣了一个“福”字,我母亲用了很多年。簸箩里装着针、线、老花镜等小物件,因为常常要为我们兄妹缝补衣服,簸箩经常被端进端出。这老头从我们家走后,我再没见过,估计早已不在人世了。

乡下石匠不多,因为石器用相对的少一些,且石器使用寿命长,这活儿因此不养人,故学此艺的人不多。大一些的石器有石磙、石磨。石磙用来碾谷压豆,石磙怎么打出来的,我没见过。打记事起,生产队已有好几个石磙,这东西不易损坏,至今立在村里的道场边。现在用的少了,它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石磨现在乡下仍随处可见,但几乎无人使用。过去碾粮食、磨豆类全靠它,想吃豆腐,没它不成。我有幸看石匠打石器,就是看他维修几盘石磨。可能石磨用的时间久了,“牙齿”不行了,得请石匠“洗”一“洗”,石匠用錾子反复“洗”磨齿,石星飞溅,磨齿渐渐凸凹分明。几番下来,石匠头上脸上早已落了厚厚的一层灰,难怪这行业的师傅少,看上去不大体面。小一些的石器有条石、猪槽????、碑石、石墩等等。条石用于建新房的地基或台阶,平整就行,宽窄、长短据地形而定。猪槽用来盛猪食,工艺也不复杂,选好石头后用錾子“挖”个槽而已。我家有个石头打成的猪槽,每年过年给猪圈贴联时,都要特意写“????头兴旺”四个大字,以示此????是石头的,区别于木槽。打碑对石匠是个挑战,先得会识字,还得把碑文整整齐齐摆上去,碑文的一笔一画用錾子慢慢“刻”出来,不破损,不涂改,要见真功夫。乡下的一些田边、林边、路边,坟前竖有石碑的,值得看看,一个石匠的功力都在上面。

窑匠有两种,一种是烧石灰的,这种窑匠好当。从河上捡一些石灰石回去,一层石灰石一层木柴码放到土窑洞里,点火,烧一周左右,封上窑门,冷两天后,开窑,取出烧好的有些像风化了的石灰石,连同白灰,用担子挑回家,放干燥处。用时,取出,浇水,石灰遇水沸腾翻滚,温度之高可煮熟鸡蛋,化为白灰。再加少量水,用来刷墙,砌墙,涂树根,消毒,都是白石灰的正经用途。还有一种窑匠能烧瓦、砖、坛、罐等,功夫要深一些,不仅需掌握火候,更重要的是瓦、砖、坛、罐都要从制作土坯开始,选土,取土,筛土,和泥,制坯,晾坯,装窑,点火,控火。尤其是火候,掌握不好,要么没烧好,颜色不正,质量也差,不经用;要么烧过头了,容易“瘤”,坯变形了,不成看像。母亲曾买过一个烧“瘤”了水缸,显然是个次品,正腰间有点儿瘪,像一人猛一下闪了腰一样,不过装水并无大碍,母亲买它,图的

是省钱。这类烧“瘤”了次品,价格自然便宜很多。

铁匠,漆匠,对技艺要求好像都不高。铁匠要的是劲儿,简易的铁匠铺里,熊熊燃烧的炉火,铁匠赤身抡大锤,汗水像蚯蚓一样顺着前后背而下,让人体会“打铁需要自身硬”。漆匠,我认为是所有匠人中最轻闲、最容易从事的行当,只要会用刷子,随便刷,也不会把要漆的东西刷坏到哪里去。

三十六行行,行行出状元。在乡下这方天地里,各色匠人借助大自然赐予的土、木、竹、石、水等资源禀赋,用勤劳和智慧经营生活,创造财富,锤炼技艺,成就行当,造福乡人。

时代的更替接续让一些行当走进了历史深处,但匠人们曾经扮演的角色,曾经拥有的辉煌,曾经的担当与使命,在我们面对那些渗透汗水的器物时,仍然心生敬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