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整体需求的多样化,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阶段,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始加快。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目前正在经历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不仅重构了产业链生态,也在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拉动经济的有力锚点。
促汽车消费政策密集出台
汽车市场的利好消息可谓接连不断。
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从二手车、新能源汽车、平行进口车三个方面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一是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8月1日起全面取消迁入限制,10月1日起转移登记实行单独签注核发临时号牌;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车购税应主要用于公路建设,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期问题;三是完善平行进口政策,支持停车场建设。
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对此前出台的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进一步细化。
在这之前,国务院4月25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因地制宜逐步取消汽车限购,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建立健全汽车改装行业管理机制,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研究进一步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随后,5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要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紧接着,财政部、税务总局于5月31日发布了《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提出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在国家多部委密集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背景下,多个地方也出台了自己的汽车消费支持政策。比如,北京就提出,报废或转出车辆置换新能源汽车,将获得8000元或1万元补贴;深圳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的中签者给予最高不超过2万元/台的补贴;南昌则开展了汽车消费券发放活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获得每辆5000元的消费红包。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国内汽车市场近期呈现快速复苏态势。
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汽车日均零售分别为3.4万辆与5.0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和54%,车市零售端恢复明显,可见政策刺激效果显著。
对于汽车消费市场,多家机构也表示长期看好。信达证券认为,在“复工复产+政策周期”的刺激下,汽车行业拐点向上时刻已经来临,6月起有望逐步迈入供需两旺阶段,下半年汽车产销增速有望持续上行,叠加原材料价格或逐步企稳回落,汽车板块利润率、ROE有望反转向上。
山西证券同样认为,考虑到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于6月份开始实施,对下半年行业产销量增长持乐观态度,汽车板块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双升的黄金投资期。
三方面深度挖潜汽车消费
对中国汽车市场来说,2022年是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
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今年1月至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长111.2%,渗透率达到21%。由此可见,释放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已成为当前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轨的重要发力点。
业界认为,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政策支持是一大助力。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提出,考虑当前实际,正在“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消息一出,立即引发汽车股普涨,市场信心进一步提振。
事实上,在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工具箱”里,购置税优惠一直都在发挥积极作用。早在2009年,国家首次对排量在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购置税实施优惠政策,使得汽车销量增速由2008年的4.6%大幅提升至2009年的45.5%;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为拉动国内汽车消费市场,购置税减免优惠政策再次出台,大幅提振了汽车消费,使得2015年至2017年的汽车销量增速分别达到4.6%、13.5%和3.6%,保持了3年较快速度增长。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购车补贴大幅退坡,免征购置税政策成为助推新能源车市场的主要力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现阶段,无论是购车补贴还是车企优惠幅度,普遍都不高,此前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免征购置税政策将在拉动汽车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平行进口车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也激发了国内的一部分购车需求。
据了解,国内进口车分为平行进口车与中规车两种。相比中规车型,平行进口车配置更加丰富,价格更加实惠,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但自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以来,由于平行进口车非授权的特殊性以及国内外标准差异、核心数据难以获取等原因,行业发展一度面临挑战。
崔东树说,此次新政简化了平行进口车的流通环节,“有助于尽快解决汽车平行进口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加速市场回暖。”
除鼓励新车消费外,如何盘活存量市场也被提上了日程。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已由“增量”变为“存量”,汽车消费也进入换购时代,而二手车市场交易也成为拉动汽车市场增量的驱动力之一。不过,国内二手车行业发展至今,其市场经营主体却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局面,桎梏主要源于被业内公认为阻碍二手车流通的“三座大山”——二手车限迁、征税办法束缚以及临时产权登记缺位。
以限迁政策为例,由于以往各地执行标准不一,且提档落户程序异常复杂等问题,各地区间二手车的流出、迁入量受到较大限制。这一方面导致限迁地二手车车源稀少、车辆估值与实际市场价值偏离等;另一方面,限迁地区也因此逐渐形成以“卖方”为主导的区域供需特征,资源无法做到完全匹配,从而阻碍了二手车行业向规模化经营转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说,实施二手车增值税改革、取消限迁、恢复二手车商品属性等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在过去十几年里阻碍二手车流通的堵点被全部打通。接下来,我国二手车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一旦政策落地并且得到好的执行,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就会达到或者超过新车的销售量。”
汽车消费提振市场信心
为什么业界对汽车消费如此重视?这是因为拉动汽车消费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手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认为,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对经济回暖至关重要,但拉动经济需要找到有力锚点,促进汽车消费就是重要选择之一。
在他看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和规模限制,家电消费和房地产消费现在还难以大规模撬动消费市场,而汽车消费无论是从规模、政策还是需求来说,都更具有可操作性。国家持续推动汽车消费,其本质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找准市场发力点,撬动更大量级的消费规模。毕竟,汽车消费有着较高的关联性,对汽车产业链条以及与汽车行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和就业等都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
一直以来,汽车制造都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涉及众多工业制造类别。一辆汽车能够组装出厂下线,依靠的是全产业链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配套企业所生产的上万个零部件。以一辆纯电车为例,它所需要的1000个零件总成,主要由200多家一级供应商供给,而每一家一级供应商的背后又有众多更低一级的供应商在支撑。因而,只有整条供应链形成闭环才能实现汽车生产,供应链上任何一级供应商都缺一不可。
与此同时,市场的庞大需求也会拉动整个汽车制造产业链加速运转,并带动和辐射物流运输、汽车保险等关联产业同步发展,从而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另外,汽车是单体金额较大的可选消费,且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整体需求的多样化,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阶段,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对行业来说,目前正在经历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更是不容忽视的市场机会。
对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成表示,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新增的产业链环节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会促成汽车生态链的重构,而新旧模式的交替,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也认为,汽车产业竞争已进入新赛道,新型产业链生态也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在这一发展的关键阶段,自主品牌需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对关键资源的掌控,努力破解供应链的卡点、断点和堵点,全力打造产业链新生态。(记者 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