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以丰富的实践催生了众多重大成果、重要变革。从今天起,科技日报开设“创新故事”栏目,讲述科技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再现重要成果诞生的过程,揭示重大变革破局的关键,记录其背后的奋斗和汗水、方法与精神。
截至2022年7月初,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中生)已生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亿剂。
“就是科研攻关那种劲头,有难题就迎着上!”回忆起初识新冠病毒时的本能反应,国药中生首席科学家张云涛说,“我们都是搞技术出身,遇到新病毒就会拿各种疫苗的研发技术往上‘套’。”
2020年初,新冠疫苗研发的攻坚战打响。这一次,国药中生的研发是从“吵架”开始的。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没过去,张云涛就“急吼吼”地向3000公里外追去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身在南方的国药中生董事长杨晓明忽地被拉回冰天雪地的北方,与自己的老战友来了场“唇枪舌剑”。
这是一次没有记录的国药中生新冠疫苗研发决策讨论。此后两年多来舆论关注的多个话题囊括其中:病毒变异怎么办?疫苗安全性如何保障?生产工艺会不会被“卡脖子”?等等。
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由于疫情初起,走向不明,如果病毒很快没了,研发就会白贴钱,甚至可能“巨亏”。受当年非典疫苗未上市的影响,在新冠疫苗生产上,一些企业尚在考虑要不要第一时间“接题”。
但在这通电话里,两人却心照不宣地有了相同的答案。
“这是我们央企的责任,不用多说!”杨晓明回忆道,“做了那么多年疫苗,职业习惯决定我们当时的关注点只能是:怎么又好又快地做出来!”
这也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社会最为在意、最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磨刀石”
杨晓明已经数不清多少次走进复兴路乙15号院。在这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的会议密集、高效。“数据”“时间期限”“评估分析”——上来就说事,没有任何客套。
疫苗技术路线众多,对付新冠病毒用哪一种最有把握?科研攻关组抛出来一个犀利的问题。
这是一个不能张口就答的难题。以灭活疫苗为例,彼时,新冠病毒一切还是未知数。一旦它像艾滋病病毒那样激发出的是非保护性抗体,灭活疫苗将无效。
也正因为如此,杨晓明和张云涛才会在第一通电话以及后来的讨论里互不相让、各摆道理。
“杨总和我在讨论里博弈,就各自提出的论据、论证开启多轮‘互怼’,你反对我、我再反对你,其实就是想把我们自己的现状摸一摸,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模拟一遍,也给对方听一听对不对。”张云涛说,科研就是这样,需要对立面的提醒和分析,需要“磨刀石”。
来自团队内部的“打磨”,让国药中生团队冷静、睿智地分析了所有技术路线,就发病情况、传播途径、死亡危害等因素对疫苗做了尽可能全面的评估,一些评估的预见性在后续的两年多里不断得到印证。
几轮汇报研讨下来,国药中生团队夜以继日地跟进每轮会议的任务部署。很快,杨晓明再次走进复兴路乙15号院,给科研攻关组带来了结果,包括具体到每一天的完成时间表。
“我们发现康复者血浆的抗体有治疗效果,说明灭活疫苗能最快诱导出中和抗体。我们评估了自己的技术储备和工艺先进性,认为灭活疫苗最有可能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
杨晓明报出了国药中生的答案,证据确凿、条理清晰,还给出了突破极限的最短研发期。
“障碍赛”
在国药中生内部,他们还做了一个“最简单的选择题”——全选,即每条技术路线都上马。
为什么要全选?在一次出差路上,一位资深疾控专家与杨晓明讨论起不明原因肺炎病原体找寻时的困惑。杨晓明敏锐地意识到,这次的传染病与往次不同,行动一定要快,准备一定要充分,决不能轻敌。
很快,公司领导层达成共识,决定灭活疫苗上“双保险”,由武汉所和北京所分头研发;国药中生研究院进行蛋白重组疫苗研发、储备腺病毒载体疫苗;同时“打开大门”,与高校院所、国际药企合作研发。
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这样做行不行得通?
“我们不太怕反对的声音。”杨晓明说,“做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认可,那么这件事肯定创新不足,容易重复,不可做。”
如果说内部“互搏”是科研的“磨刀石”,那么,外部的质疑就是让创新者强身健体的“障碍赛”。
“全选”进一步锻炼了国药中生的科研力量,使其在不同技术路线的“练兵”中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比如,新冠疫苗的生产过程中有19个方面的检测项目,其中9种是新冠特有的。检测的项目越多,面对质疑时越能提供全面的安全性数据进行回应。
比如,疫苗生产设备中的片状载体很可能成为“卡脖子”的关键部件,国药中生研发团队通过工艺创新创造了新型载体,不仅避免了“被卡”,还大大提高了细胞培养容量。
“现在用的300升篮式反应器里,有我们的高密度细胞培养专利技术,它相当于5000升传统反应器。”杨晓明说。
2020年当年,国药中生新冠疫苗产能就达20亿剂。这样的数字在之前不可想象——2020年之前,全国各类疫苗每年总计生产5亿剂。
2021年5月7日,国药中生北京所新冠灭活疫苗获得WHO紧急使用授权,成为首个入选紧急使用清单的非西方国家疫苗。其间突破了多少阻力与偏见,实在难以说清了。
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创新是抵达目标的唯一路径。在“摆平”质疑、“跨越”障碍的过程中,国药中生正在走出更高更远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