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江苏,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群众对环境满意度提升至93.6%;在河北,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2.3亿立方米,修复矿山面积40万亩,修复“三化”草原生态270万亩;在贵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最近,“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各地专场,一个个具体数字,写照着优良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深入践行。

深邃的思想,历经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而愈显光辉。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在“两山论”的指引下,当地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的转变,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两山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两山论”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上海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昔日老工业企业集聚地成为居民后花园;宁夏贺兰山砂石矿区整治修复后成为葡萄酒庄,产业转型带来了丰厚回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沿湖的鱼塘、耕地已退塘退耕,秀丽风光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一名外国留学生感慨:“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性。”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才能实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深度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去年5月,我国首批林业碳票正式出炉,福建省将乐县常口村的生态公益林被折算成碳减排量,卖出14万多元。当地人感慨:“以前靠砍树赚钱,现在保护好森林,空气也能变成‘真金白银’。”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越要在绿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态环境要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让绿色成为最亮丽的发展底色。

“好似热奶茶里泡酥油,浓得分不开,味道好极了!”在青海,吃上“旅游饭”的群众如此形容好日子。新时代新征程,学好用好“两山论”,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