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医养结合不断扩容

核心阅读

近年来,通过释放资金补助、打通配套政策、完善服务资源等举措,浙江建立起多种医养结合新模式,服务不断扩容。线上线下结合,城乡一体服务,让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新需求得到满足。

家住浙江嘉兴,85岁的袁善明老人每月都要去医院复查,因为出行不便,每次都得由3名家属护送,对此他总是自责不已:“一来一回折腾半天,耽误儿女时间。”

就在前不久,袁善明的苦恼消除了,通过“互联网+护理”的医养结合服务,来自嘉兴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专科护士倪利萍成了他的家庭医生,每月准时上门服务,让他和家人连连称赞。

在浙江,像这样的“医养结合”探索还有许多——杭州、嘉兴、温州3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通过释放资金补助,打通配套政策,完善服务资源等举措,浙江在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中提供养老服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建立起多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让医养结合服务从有到优。

线上预约线下巡诊

服务方式不断增加

袁善明得到的居家养老服务,要得益于2019年嘉兴在全域范围推出的“互联网+”护理平台“护士到嘉”服务系统,重点为解决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为其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市民只需通过手机操作即可实现“网上预约,上门护理”。目前共有26家医疗机构提供相关服务,2019年来共提供在线咨询和上门服务近万人次。

浙江自2015年6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各市先后出台文件调整了家庭病床、出巡诊费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价格,并明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拓展服务范围,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个性化健康服务。

在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四都卫生院的全科医生王贤珍与同事如约来到镇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检查身体状况,开具处方和医嘱……“像这样的巡诊,每周有两次。”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老人只需刷医保卡支付基础药费,就能享受上门诊疗服务,方便又安心。

在温州,政府引导当地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签约服务,其相关收入在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并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

在促进机构医养衔接方面,浙江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原则,鼓励未设置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能力弱的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签约合作,或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为深化医养签约合作,浙江也相应建立起医养结合服务队伍激励机制,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与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享有同等的职称评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待遇,并鼓励退休医务人员参与医养结合服务。

据悉,医养结合的主要方式有:

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浙江医院利用其老年医疗服务特色资源,与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等多家养老机构合作,签署合作协议,为老人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就医、预约就诊、健康体检、保健咨询、医疗巡诊、急诊急救等服务。

在养老机构增设医疗资质。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或内设医务室(护理站),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医养服务。主要通过医疗卫生机构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等医疗机构,或根据服务需求设置老年科床位。

老旧小区改造利用

土地资源有效盘活

位于杭州拱墅区半山街道杭钢北苑社区29幢,名为“阳光老人家”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人来人往。这里不仅能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医疗服务,还设有护理床、爱心餐等日托养老服务,全区首个“失智老人关爱驿站”也坐落于此,可为老年人提供认知障碍筛查与康复训练。

别看现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可在两年前,这里还只是废弃的自行车棚。车棚再利用,背后得益于杭钢北苑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党委书记高秀雅坦言,老小区没有可拓展空间,如何盘活闲置资源便成了突破口,一番考虑后,废弃车棚成为首选。

带领小区专员、党员代表、居民楼道长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前期做各种工作,前前后后投资15万元的“阳光老人家”应运而生。“目前主要由社区运营,通过医院等党建共建单位和党员志愿者轮值制度,为社区老人提供日常医养服务。”高秀雅介绍,自2020年12月完工并投入运营以来,已服务超过3000人次。

在杭州,像杭钢北苑社区这样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医养服务空间的探索还有很多,“结合小区规模和实际情况,我们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中整合、重组和优化片区资源,改造增设老年食堂、居家养老、医疗康养等配套服务场所,不断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至今,已累计增加养老服务场所57处、2.3万平方米。

在杭州,《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实施办法》将养老服务用房的量化指标纳入规划条件,按照就近可及、相对集中、医养结合原则,在所有出让类居住地块的规划条件中增加新建住宅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为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自有或其通过承租、无偿使用等方式取得并用于提供社区养老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在温州,当地也制定了细化优惠政策,鼓励将闲置设施资源改造建设用于养老服务场所。

资源整合因地制宜

城乡一体服务更广

家住杭州余杭区百丈镇半山村的项飞前段时间忙得团团转,“母亲偏瘫在家离不开人,父亲又生病住了院,我得天天两头跑。”他无奈地说。

困难能解决,要得益于母亲搬进了百丈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当初朋友推荐时,我还半信半疑,母亲习惯了居家养老,搬进养老服务中心我们能放心吗?”

百丈镇位于余杭区西北部山区,2019年,百丈镇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区外优质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并与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签订了紧密医养联合体合作协议,把城里流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搬”进镇里来,逐渐形成了全覆盖、标准化的养老服务。

在百丈镇副镇长钱哈诺看来,在镇里推行养老服务,要讲究因地制宜。“我们以镇级服务中心为支撑,5个村级服务站点为辅,形成了1个中心与5个卫星站。”在服务站,本村老人建立起动态生命健康档案,可提供上门助医、代为配药、健康监测等健康管理服务;养老服务中心则依托镇卫生服务站,提供包括康复训练、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对老年人形成了全周期照护。

如今母亲在养老服务中心得到了专业细致的照护服务,让项飞曾经的顾虑一扫而光,“除了基础养老服务外,服务中心还请来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为母亲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处处都透着细心。”

为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和设施建设,浙江通过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乡镇、村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设施统一规划、毗邻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县域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优先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设备、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需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创造条件,开设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床位。杭州还率先启动紧密医养联合体试点工作,通过“医联体+”医养形式,建立医疗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间的业务协作、双向转诊机制,已有10家市、县级医院与33家医养结合机构签订紧密医养联合体合作协议。

截至去年底,浙江全省设立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达224家,开展医养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达133家,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有1762对。“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政策衔接、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纵深推进医康养护融合,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浙江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