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立足于新时代新起点上,教育强国已经被列入国家战略,进而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更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
早在2009年教育部已经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1.0”),吉林大学首批作为试点高校列入拔尖计划并于2010年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如今已发展到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阶段。过去十四年,吉林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培养模式创新、培养过程和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记者带着问题走进教务处、拔尖基地、授课教师和学生们之间,想要一探究竟。
2021年春季学期于吉红院士为唐敖庆班化学基地学生上科研实践课。
挑一些“金种子”
一颗种子能否顺利生长,除了其他环境因素外,关键在于种子本身。拔尖人才培养第一步,把控的便是人才选拔。选拔人才就像挑选“种子”一样,而吉林大学拔尖人才培养选拔的是一些特殊的“金种子”。
为何称其为“金种子”?他们又特殊在哪里?教务处拔尖学生培养科科长迟晶认为,“那些偏才和怪才是我们要重点培养的,他们自身天赋异禀,在中学参加过各种竞赛,对学科本身就有更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铺垫,再进入拔尖基地培养,往‘学术大师’走的目标就会比较容易”。
除此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要敢于探究和提问”,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妍教授在辨才选才中关注学生是否对生物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有对某一个问题持续深挖下去的钻研精神以及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一次选拔面试中,学生对面试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停留在表层回答,他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核心,并能和我持续形成讨论,甚至质疑我而后陈述出自己的观点。”陈妍清楚地记得这个场景,她为此兴奋了好久。
既然要挖掘这些有天赋、有志趣的“金种子”,过硬的“挑选者”队伍必不可少,这样选拔“金种子”才能有支撑。化学学院副院长郭玉鹏教授说:“我们化学学院拥有一支在原有的由院士、杰青等一批科研精英组成的科研导师队伍基础上,增加了教学经验丰富,以及具有海外名校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师资团队,由这些教师组成选拔小组进行拔尖人才筛选。”
本着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的要求,吉林大学“拔尖计划2.0”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呈现多元化。学生可以通过高考、高中学生“英才计划”进入面试以及校内选拔考试等渠道进入吉林大学“拔尖计划2.0”基地。2017级唐敖庆班(以下简称“唐班”)数学方向的赵紫冰同学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唐班入学经历,“我在东北师大附中读书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一些吉大的拔尖人才培养情况,入学后通过了解相关政策,经过重重选拔之后才顺利进入唐班学习”。
教务处副处长陈铎说:“校内选拔考试以公平性为首要原则划定参加笔试报考分数条件,通过笔试和面试双重选鉴方式,笔试后由知名专家组成面试小组进行综合考察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