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境外疫情发展迅速、一些国家带疫复工,冷链环节受污染的风险也随之加大,针对其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我们不能大意。
7月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指出,为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入的风险,全国海关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风险监测。其中7月3日,大连和厦门海关分别从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目前我国已经暂停了德国、美国、巴西、英国等23家境外肉类生产企业产品的进口。
专家研判认为,病毒检出结果并不代表具有传染性,这提示社会对此新情况不必过于恐慌。但在严防输入性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一最新检测结果,无疑再次提醒各地海关,必须把好进口冷链食品“国门”。
随着境外疫情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带疫复工,冷链环节受污染的风险加大,对于其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不容大意。针对这一情况,海关总署提前加强了对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监测。而此次两地海关在相关进口产品包装上检测出病毒,证明此前的工作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事实上,上个月李兰娟院士就提出,新冠肺炎病毒可在低温环境内长时间存活,海关应加强对冷链食品的全面排查,同时对检出阳性的进出口物资追踪溯源。这次检测结果,也验证了专家此前的判断。
如果说此前的风险监测工作,多是基于可能性风险的一种未雨绸缪,那么确有病毒被检测出后,对于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防范,就理当有更严格、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障。如海关总署要求,要重点检查境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境外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以及境外官方和企业对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冠肺炎和食品安全有关指南的执行情况。
要实现这一点,既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信息互通,也要求国内的相关责任主体必须“守土有责”,不留死角和盲区,真正将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入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输入性疫情防控方面,此前主要是针对“人”的防控,一开始是将航空口岸作为重点,随后则延伸到水路和陆路口岸。而在新的疫情风险下,如钟南山院士此前所提醒的,除了“防人”还要“防物”,防范新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入的风险。
这次在进口海鲜外包装上检测出病毒,是一种新的风险提示,但也证明此前相关部门的“防物”方向是对的,后续的防控措施,在充分和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继续完善、升级,有其必要。当然,具体的防控力度如何把握,要兼顾成本、通关效率和疫情发展现实,真正坚持好科学、有效的防疫原则。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信息的发布,如提供科学的消费指南,避免引发民众和市场的过度反应。
有备才能无患。对于可能存在的疫情风险,多一点未雨绸缪和精准防范很有必要,这已为前一阶段的防疫成效所证明。现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更应该强化这一点认知,同时也提醒我们对于疫情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有更多敬畏。唯有科学守住每一个风险口,才能有效捍卫当前防疫向好的基本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