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8号线与11号线换乘站地下施工现场,潮湿而闷热。(通讯员 王淑芹 摄)
【编者按】
高温,是这个季节里绕不开的存在。闷热令人窒息,困难不同寻常。疫后复工复产,不容迟疑。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上登“天梯”,零距离采访“最接近太阳的人”;下探深井,感受“闷罐子”里的艰苦劳作,记录下劳动者对抗高温背后的坚韧较量。在这些搏击里,我们触摸到砥砺奋进的勇气,也体味到沁人心脾的关怀。
离太阳最近: 飞檐走壁“蜘蛛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陈书玄
长江与汉水交汇之滨,一座336米的超高层建筑——武汉长江航运中心项目拔地而起。正在施工的钢屋顶,被誉为“离太阳最近的工地”之一。
8月3日15时,骄阳似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乘坐施工电梯,单程耗时近15分钟,才抵达62层。再步行两层楼梯,终于到达主塔楼顶端的施工现场。
在楼顶2500余平方米的混凝土浇筑平台上,一根根粗大的钢梁、立柱纵横交错,如一个“钢铁”森林坐落于64层楼面。项目技术总工梅鹤介绍,钢屋顶通过34个销轴支座与屋面混凝土结构连接,跨度64米,净空达34.6米,是目前国内滨江最高、300米以上最大跨度的钢屋顶造型工程,用钢量达2000吨。
火辣辣的太阳肆意地炙烤着钢屋顶,记者伸出手,触摸钢柱,竟触电般地缩回来,柱面滚烫灼人。梅鹤说:“由于离太阳近,接受太阳直射,这里的环境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
现场施工负责人熊国文正带领20余名工人在钢屋顶上进行焊接、安装。工人们穿着厚底劳保鞋,戴着厚厚的手套,穿梭在钢梁之间。熊国文介绍,只有“全副武装”,才能避免被梁柱灼伤。
22岁的安装工蒲帅武戴着护目镜,身穿工作服,腰系安全带,脚踏直梯,攀爬到屋顶的最高端。他和工友们一道,将两根粗大的梁柱,焊接在一起。烈日直射在蒲帅武的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
“武汉真美,大江大河还有湖泊,我每天站在这里一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他笑着说,“这是一般人体味不到的‘职业自豪’。”武汉“解封”后,他第一时间从洛阳家中赶到武汉复工。
“我们是离太阳最近的劳动者,工地采取了许多措施送清凉。大伙儿感到越来越受尊重,地位越来越高。”安装工熊森森指着一旁的休息室介绍,里面备有凉茶、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用品,大家可以随时取用。每日11时到15时,一律停工。
虽然脚下是滚滚江水,但熊森森淡定地说:“我们一点也不害怕。腰间系着安全绳,脚下施工区域铺满了水平安全网,四周还设置了悬挑3米的防护栏,感觉自己可以像电影中的‘蜘蛛侠’一样,飞檐走壁。”
东四环线:环环相扣筑通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张红娜
8月4日,武汉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16时,武汉东四环线第三项目段施工现场,热浪翻腾。
一辆混凝土泵车伸出长臂,直抵早已安装好的钢筋笼上。抱管工纪涛穿着皮裤和胶靴,拖动与长臂相连的管子,精准地对接钢筋笼上需要浇筑的位置。“开始浇筑!”纪涛发出指令。但见司机按下按钮,泵门开启,泵车内的混凝土从管口倾泻而下。2个小时后,一块近400平方米的面积上,厚厚地铺上了混凝土。
浇筑现场,温度“噌”地一下升起来,闷热的气流裹挟着混凝土的味道迎面扑来。中建三局东四环线第三项目部经理助理钟斌介绍,由于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瞬间环境温度常常会突破50摄氏度。来不及拭汗,振捣工曾唯拿着振捣棒冲进刚浇筑的地方,开始振捣。
钟斌说,东四环线大量路段需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工的任务繁重。混凝土浇筑还需要进行精准养护,浇筑、振捣、铺膜、浇水等环环相扣,容不得丝毫迟疑。
整整2个小时,振捣工作才完成。揉了揉振得有些酸麻的胳膊,曾唯笑着说:“混凝土娇嫩得很,一旦开始浇筑,便不能间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裂缝。百年大计,马虎不得。”
而在此前已完成振捣的水泥面上,曾唯又开始了后续工作,铺上薄膜、养护毯,开始浇水。
在纪涛看来,这炙热的烘烤,是难得的好天气。他说:“前段时间雨下个不停,我们没法施工,现在天晴了,要把耽误的工期夺回来。”
钟斌感叹,今年建筑鄂军遭受了重重考验,但我们没有屈服,越战越勇,利用高温晴好天气抢抓施工进度,确保东四环线今年贯通。
闷罐子里:与钢筋“较劲”的勇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麟 胡蔓 通讯员 王淑芹
8月4日上午10时,武汉地铁8号线与11号线换乘站施工现场。
通往地下施工区域的路,是一段长达16米的铁梯。铁梯蜿蜒而下,一直延伸至地下15米。
“地铁换乘站共有三层,深入地下。现在施工的是基坑部分,工人们不得不在潮湿而闷热的‘井中’作业。”项目生产经理石欢介绍。
顺着发烫的铁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小心翼翼地往下走。行走在铁梯上面,透过鞋底,仍能感觉到发烫的滋味。随着下探的步伐,记者越来越明显感到闷热难当。
“地下施工,就像在闷罐子里一样,不透风很难受。”55岁的现场施工管理员黄连金介绍。走了近10分钟,终于到达施工现场。50平方米的空间里,10余名钢筋工正在捆绑钢筋。将两根拇指粗的钢筋交叉放在一起,套上铅丝,用钳子一扭,钢筋便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就是这样一个枯燥的动作,每名工人每天要做近千次。
让钢筋或直、或弯、或折叠,30多岁的钢筋工严刚早已游刃有余。有时,他还会熟练地进行点焊,必要时,也会抡起大锤,和工友一起,凭借体力将执拗的钢筋掰直。
施工现场,4个大型鼓风机,卖力地送风。温度计显示,这里仍有43摄氏度。这些日子,暴晒持续整个白天。前几天,还有人带了个平底锅,放在钢筋平台上煎鸡蛋。
“虽然很热,但有冰块等降温,连续工作4个小时没问题。” 在这里,严刚和工友们“驯服”一根又一根、一吨又一吨钢筋,承载起地铁换乘站的未来。
“从春节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休息。每名工人都夜以继日地拼着干。”石欢说,只为能尽快完成地铁8号线通车目标。
温度猛蹿:“钢板裁缝”气定神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刘一纯
戴着厚厚的口罩、手套,全副武装的王九宏,正埋头于焊花与弧光之中,一手拿着焊接防护罩,一手将一块块钢板焊接成造型各异的钢构。
8月3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武汉天河机场新建国际库项目,在工地上找到了正在忙碌的王九宏。
摘下眼罩、口罩,眼前的王九宏皮肤黝黑、神情爽朗。
今年49岁的王九宏是工地上的一名焊工,20余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这个心爱的行业。
王九宏说:“焊工是个艰苦工种。因受不了这份苦,不少一起入行的朋友都转行了,但我乐此不疲。”眼前的他穿着长袖工装,套着带钢板的劳保鞋,一套装备足有10余公斤重。焊枪一开,局部温度立马蹿到五六十摄氏度,豆大的汗珠刚流下来,瞬间就被蒸发了。
“当钢板被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融成钢水时,它便有了奔腾的模样。这时,必须心到、手到,在短短几秒钟内,控制它的流向,然后固化在两个钢板之间。”言罢,王九宏开始聚精会神地焊接钢构,浑然不顾汗水已经将工装浸得透湿。不一会工夫,王九宏就将刚焊好的构件展示在记者面前,一脸惬意,接痕圆润、均匀,浑然天成。“焊工被誉为钢板裁缝,看到一张张平淡无奇的钢板,经过自己摆弄,多彩多姿,心中别提有多满足。”
该项目安全总监张扬介绍,工程的用钢量达2100吨,有些部位对技艺要求颇高,在数毫米厚的钢板上作业,要不断调整焊接电流,不能有1安培的偏差。即便这样,工人们照样完成得无懈可击。
焊工冯建华插话道:“这工作苦是苦,但条件也有不少改进。”在这个行业干了18年的他,见证着每一个欣喜的变化:以前,焊接设备需要4个人抬;现在则是便携的,一个焊工手一拎,可以说干就干。此外,施工现场有登高车、双钩安全带、满铺安全兜网等,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