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区当锐意破障

随着近年来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新机。但与中东部国家级新区相比,西部国家级新区底子薄、基础弱,当地政府必须发挥“指挥棒”作用,积极培育其“造血”能力。

5月16日,中建三局一公司工人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现场施工 欧东衢/摄

西部内陆发展的新机遇

自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以来,国家先后设立了多个国家级新区,其中甘肃兰州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等位于西部地区。这些西部国家级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2012年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走进兰州新区规划馆,墙上的老照片展示着新区成立之初的景象:零星的村落,大片的撂荒地。经过快速发展,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43亿元。

“新区设立之初,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仅有一家。”贵安新区新闻中心副主任魏怀瑞介绍,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近年来,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大数据项目建设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随着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将有更多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腾讯已在贵安新区启动数据中心二期建设,苹果在iCloud云服务由云上贵州公司运营的基础上新增“访客中心”项目内容,华为签约新增3个数据中心项目等。

“我们通过调整工序、夜间施工等方式,把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了。”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经理高军说,由于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弥补,并没有影响工程进度。“与业主方签订的合同是2020年底交付使用,按照目前的施工进度来看,工程有望提前完工。”

与贵安新区同一年成立的陕西西咸新区,则是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在城市绿色发展、营商环境、开放格局等方面多点发力。新区谋划了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六大产业集群。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以航材物流、航空维修、航空装备制造为核心的航空产业正在加速形成。东航总部保障基地、赛峰起落架维修基地等77个重大临空项目先后在这里落地,2019年临空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预计到2024年达到满负荷生产,年维修量可达150套左右。届时这里将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窄体式飞机起落架深度维修工厂。”西安东航赛峰起落架系统维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迪欧说。

阶段性“阵痛”掣肘发展

当前,西部国家级新区发展面临多方面阶段性“阵痛”:

还债压力大,部分项目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记者在西部一新区了解到,近期融资渠道收紧,由于资金紧张等多方面原因,一些项目建设中断。记者在某商务楼项目看到,几栋仅有“骨架”的大楼处于停工状态,里面有不少建筑垃圾和灰尘,一些村民的车停在楼下。这样的项目,在西部新区还有不少。

对于债务问题,受访干部坦言,一些西部新区的还债压力比较大。“前期几乎是一无所有,基础设施投入大,举债发展在所难免。”一位基层干部表示,新区成立时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进出口企业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发展困难。一位企业负责人介绍,他的企业在今年3月初与国外公司签订了6000吨小麦订单,原定于4月到货。受疫情影响,多国叫停粮食出口,企业进口无门,储存的800吨原料在3月初加工完毕后,企业停产。

部分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支持。一位公司负责人说,他的公司去年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原定今年末上市,但受疫情影响,辅导机构长期无法到现场。与此同时,公司借款压力变大,各大工程局结算迟滞也让资金回笼变慢。

另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发生后,尽管复工复产形势较好,但疫情前联系的很多已有合作意愿的民营基金都改变了态度,开始谨慎观望。

此外,西部新区还存在有效投资放缓、人气不足、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在位于兰州新区的兰州康鹏威耳化工有限公司,技术工人在进行分析检测工作 杜哲宇/摄

提升西部新区“造血”能力

要推动西部国家级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其“造血”能力。

——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火车头”作用。贵州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加友表示,国家级新区一般离省会等中心城市较近,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火车头”作用。他建议,进一步加大新区和中心城市的同城化发展力度,如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等。同时,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推动新区开展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盘活现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在危机中把握发展良机,引导企业转型发展。疫情期间,兰州佛慈医药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中成药销售和原材料采购受影响较大。企业办公室主任王富强介绍,仅2月份,企业药品销售比去年同期下降约60%,但是酒精、消毒液、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的销售不断增加。“我们抓住危机里的契机,积极谋划与国外客户对接,增加医用防护用品和中成药出口。”王富强说。

——加快重大前瞻性、基础性产业布局。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等认为,国家级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生产要素集聚等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疫情对传统产业冲击较大,可通过出台工业技改专项政策、建立产业引导基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方式,引导传统工业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开展“机器换人”,加快转型升级。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的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培育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记者 施钱贵 王朋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