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元手机维修费竟高达14000元。”据报道,近日,武汉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了对此事的处罚结果,拟对当事人作出警告、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
维修费比产品价值本身还高一倍,这种离谱的操作引发关注。而从报道看,这家“狠宰”顾客的维修店,套路也玩得相当深,被罚10万元不算冤。
首先是,该维修店在品牌上就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其注册公司所用“百帮值信”字号,与苹果官方授权服务商“百邦”注音相似,让人误认为是苹果官方授权维修点。
其次,该维修店与消费者签订数据恢复维修单时,故意隐瞒价位,直至手机维修完成后才告知数据恢复费用。而该商家还在最后收费时玩猫儿腻,谎称因恢复数据需要修复手机内多处焊点,欺骗消费者。
诚然,针对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市场主体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但这种定价权不能被滥用,更不能成为乱收费的遮羞布。
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而涉事商家故意隐瞒价格等做法并不符合相关原则。
对于这种乱收费行为,监管部门及时介入,对涉事商家进行了重罚,无疑是对维修店巧立名目、漫天要价行为的有力打击。
长期以来,维修行业乱收费现象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数码产品的维修,本身有较高的专业壁垒。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认知屏障”,巧立名目、胡乱要价,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让消费者有苦说不出。
具体到手机维修行业,一直以来,野蛮生长的山寨手机维修店乱象丛生,不规范、不标准、不透明成了行业痛点。
2015年实施的《移动通信终端售后服务规范》,在维修服务标准化方面,提出要规范手机维修行业乱象,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因此,需要品牌方努力降低手机维修成本,同时,不妨把维修服务纳入公司生态链,既能给予消费者维修服务保障、增加品牌美誉度,也利于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