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嘱托的司法回应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纵览报告内容,“呼应”可谓一大特征。群众有所呼,司法有所应;民族有所呼,法治有所应;时代有所呼,正义有所应。人民法院的2021年,满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的奋发与笃行。

呼应指引前进方向。从“两山”理念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创新驱动发展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屡屡出现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之中。

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一年来,人民法院在895件案件中判处惩罚性赔偿,通过“青花椒”案叫停“碰瓷式维权”,以空前力度护航创造创新。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出台系列文件,推动省级法院跨区联动共享,以规则协调助推发展协同。主场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司法合作国际论坛等高端司法交流活动,外籍当事人以选择管辖为中国司法“投票”,使法治成为开放的充足“担保”。审理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原则,在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上,被外方评为全球十大生物多样性案例之首。服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司法机关须臾不离的使命。

呼应标定事业圆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司法事业的蓝图无论怎样绘制,人民利益和群众需要永远是不变的主题。人民法院的工作答卷要经得起人民检阅,最关键的得分点就是“以人民之心为心”。

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服务,人民法院就提供什么样的司法服务。在民法典施行前夕,最高人民法院曾出台一批司法解释。一年多来,涉及居住权、好意同乘、人格权保护等的“第一案”纷纷发布,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民法典时代的到来。高铁“霸铺”、拒养老人、为孩子订“娃娃亲”等案件划定是非美丑的边界,彰显公平正义。14万案件跨域立,千万纠纷在线调,739个法院推出24小时诉讼服务,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人民群众呼声始终是司法工作的“第一信号”。

呼应昭示繁荣愿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济社会发展经受着严峻考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的目标,为市场注入强心剂,释放了行稳致远的信心信号。中国经济是市场主体一显身手的大海,也为司法机关提供了广阔舞台。

企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司法需求,人民法院就提供什么样的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聚焦企业诉求,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实招硬招,保障企业不分大小同台竞技。依法审理平台“二选一”、刷单炒信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确保经营发展靠实力说话。个人破产重整首案“破土而出”,用创新实践为投资兴业的勇气减负。再审纠正涉企刑事冤错案件30件39人,继续奏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进行曲。不以其“轻”而忽视,不以其“重”而偏倚,在法治“镇尺”的辅助下,中国经济的画卷必将更见峥嵘,更显明丽。

呼应时代嘱托,应和人民期许。人民法院将以奋斗者的担当姿态讲述更生动的法治故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人民司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