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亲人、祭英烈、踏春游——这个清明节各地这样过

杨柳依依道春意,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年是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15个年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清明扫墓祭祖和踏青游春的风俗。这个清明节,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各地群众还是在保障自身安全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缅怀先人、致敬英烈、游览春景。

忆亲人,在追思里传承清正家风

“您不曾离去”“永远怀念”“愿那苏醒的万物带去我的思念”……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镇河渊村村民何云峰家族微信群里,20多条信息陆续跳出,表达着对先人的思念。

这个清明节,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少群众无法如愿返乡祭扫。网络祭扫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祭扫方式。

民政部数据显示,仅清明节假期首日,在全国2000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上,网络祭扫群众就达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

此外,到公墓、陵园祭扫的人群不再拿着鞭炮、纸钱,鲜花成了他们寄托哀思的新选择。

在云南昆明,今年74岁的市民杨青云和妻子买了126枝菊花祭奠亲人。杨青云告诉记者,以前祭扫时都是烧纸钱祭奠,纸灰漫天、烟雾呛鼻。从前年起,他们开始用鲜花祭扫,环保又安全。

“相较于形式,祭扫更应看重的是心意。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形式,当人们在内心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就是家风和精神的传承。”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说。

祭英烈,在缅怀中凝聚前行力量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在清明这个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里,许多人选择缅怀先烈、祭奠忠魂。

拔草、添土……江苏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长眠着2000多位壮烈牺牲在盐南阻击战中的革命先烈。清明前夕,村民卞华和儿子卞康全忙着为烈士坟茔添土。从祖父卞德容,到父亲卞华,再到卞康全,这一家三代已在这里义务守墓70余载。每年清明为烈士扫墓早已成为这个家族根深蒂固的传统。

“清明是祭拜亲人的时节。这些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的故事不能被遗忘。”卞康全说。

今年清明节,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烈士陵园暂时关闭,一些烈士家属无法到现场祭扫,但烈士们并不孤单。

在地处边境的云南省红河州,由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烈士陵园干部职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队员统一着装,为烈士墓碑描红、清理落叶枯枝、敬献鲜花、深深鞠躬。

在江苏常州,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提前与30余位烈士家属取得联系,了解需求,并在清明节期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点对点的帮助。

不一样的祭奠形式,一样的真情流露。

今年清明,人们将缅怀英烈的情感在“云端”释放。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联合全国多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5日开展2022年“清明祭英烈”主题慢直播纪念活动。在12小时不间断慢直播中,网友通过留言互动、线上献花等形式寄托对英烈的哀思,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心、感念之情、传承之志。截至5日14时,直播获得超过2781万人次的网友观看。

缅怀英魂,汲取慨然前行的力量。

“我们要以这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方向指引,好好学习,建设好我们的祖国。”江西丰城中学高一学生张悦在网络祭扫平台的留言道出了广大群众共同的心声。

踏春游,守护文化根脉、探寻春的气息

伴随钟鼓声响起,全体肃立,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年儿童唱响《黄帝颂》……4月5日上午,壬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举行。

在敬献花篮和恭读祭文后,全体参祭人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随后登场的乐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一条56米的“巨龙”腾空而起,形象再现了“桥山龙驭”的传说。

“我2006年就来祖国大陆发展,从我第一次参加公祭活动到今天这次,每年都见证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守护民族根脉的盛典,内心非常自豪,同时也感谢国家出台政策,给我们台湾同胞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作为代表,西安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林政忠在典礼上敬献了花篮。

视频直播、线上线下联动、打造网上祭祖平台……在“中华云祭祖”平台中,无法亲临现场的炎黄子孙可以“云游”黄帝陵,虚拟体验点烛、献花等祭祖仪程;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发布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祝福话语,表达拳拳赤子情怀。

举办文化活动守护民族根脉,踏青出游探寻春的气息。

清明假期,北京市属公园推出30处赏花踏青地。在玉渊潭公园观赏娇俏可爱的早樱;在颐和园乐寿堂、玉澜堂,天坛公园斋宫等地感受玉兰花开的诗情画意;在北京植物园看粉嫩的辽梅山杏与洁白的白花山碧桃交相辉映……清明节期间,北京市属公园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等防疫措施,游人提前网络预约购票、科学佩戴口罩、错峰游园,踏青防疫两不误。

不只是在北京,在陕西西安白鹿原影视城,身着汉服的游客赏花品茶、诵诗投壶,感受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在甘肃敦煌鸣沙山下,千亩杏花竞相绽放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市民游客踏青寻春、亲近自然,不负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