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冬奥时代 冬奥遗产如何续写发展新章

北京冬奥会闭幕之后,很多人将“首钢一日游”列入了出游计划。“一到周末,我就会带着孩子来首钢园散步游玩,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王晓峰站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一旁广场上,一边看着玩滑板和平衡车的儿女一边说道,“冬奥之后,我的两个孩子都爱上了体育运动,我很支持他们的选择。”

  经过长达10年伴随式设计,首钢园在本届冬奥会上精彩亮相,不仅见证了奥运健儿的拼搏、冬奥金牌的诞生,也在会后迎来“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新使命,迎接八方游客前来欣赏奥运元素、工业遗存和山水风光交融共生的独特景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在后冬奥时代,如何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使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用好物质遗产,实现场馆长久利用

进入五月,北京延庆绿意盎然、山花盛开,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在“五一”期间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打卡国内距离最长、安全系数最高的观光索道,入住“最美冬奥村”,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冬奥、冬残奥运动员们的“速度与激情”。

  小朋友走进保留赛时冰面的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等候进行冰壶体验。新华社发

据介绍,未来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将实现四季运营,继续承办冬季体育赛事,为专业训练和大众滑雪提供场地。此外还可以举办攀岩、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促进北京“东有环球影城、西有延庆冬奥园区”格局形成。

其实在更早前,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作为“双奥老兵”,就率先对公众开放。开放首日约有1000人预约进场,从冰壶比赛场地到媒体混采区再到颁奖台,参观者可一条龙式重温冬奥时光。

如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正以最快速度展开赛后开业筹备工作,奥运元素叠加新增服务,更好地为公众享受冰雪之乐添砖加瓦。

“冬奥场馆遗产为冰雪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财富,其中‘雪游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李艳丽说,“除运动员训练、举办高水平赛事外,‘雪游龙’部分区域被改造成商业运营和生态恢复研究中心,屋顶还设有步道游廊,游客在观赛之余可以沿着长长的赛道回环攀升、登高望远。”

“冬奥场馆能够为老百姓持续提供全民健身场所,让更多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五棵松场馆和首都体育馆在这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李艳丽说。

与此同时,辽东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王悦也建议,可以依托赛道建设特色度假酒店,举办音乐会、露天户外展览等文艺活动,实现冬奥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互补共赢。例如,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拥有完善的冬季运动和山地度假设施,赛后将成为集运动、休闲、会议、度假于一体的山地型旅游度假区。

  用好文化遗产,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桥梁

以冬奥为契机,文化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不断涌现。

在90后女孩陆茜眼中,首钢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还是时下“火出圈”的网红景点。“首钢园融合了展览、商业、艺术、文创、露营等元素,经过冬奥的洗礼,已经从粗犷的炼钢厂变成了精致的打卡地。”陆茜说道。

最近,陆茜在首钢园看了“当三高炉遇见新时代摄影主题展”“重返·奥林匹亚”特展、“画说双奥之城——罗崇耕的中国画”等几个展览,还参观了全民畅读书店,吃了限定款钢渣冰激凌,在园区内收集印章,玩得不亦乐乎。

  游客在北京首钢园内休闲游玩。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摄/光明图片

如果说首钢园探索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那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更是作为现象级“文化IP”,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刮起一阵中国风。

文化发展需要创新,更离不开传承。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备受瞩目的“雪花”形主火炬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唯美和浪漫。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位于国家体育场、延庆和张家口的3个场外火炬台保留了下来,成为永久性雕塑。“银丝带”与“雪花”相向起舞,共同向世人传递“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毋庸置疑,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会,通过丰厚的文化遗产讲述冬奥故事、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要靠讲文化的差异点到讲文化的共同点的方式,展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理念,向世界传播中国认为的共同价值。”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常宇表示。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教授蒋依依认为,冰雪文化的构建和普及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冰雪文化发展需要物质要素、观念要素、制度要素、组织行为等方面共同努力。我们要营造适宜冰雪文化繁荣发展的氛围,提升大众对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是冰雪文化发展的灵魂所在。”

蒋依依同时表示,冰雪文化未来发展仍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我们看到,现在全国都在积极推广冰雪文化、发展冰雪产业,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同质化问题,不仅体现在产品开发上,也体现在文化呈现和活化的方式方法上等等。”

  用好人才资源,助力冬季项目普及发展

“实习时,学生跟我说他们很关注冬奥会,这让我倍感自豪。今后我更要扎实学习和工作,让少先队员们热爱并参与冰雪运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强国少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北京联合大学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的李伟嘉在“雪花青春日志”中这样写道。作为1.8万名志愿者中的一朵“小雪花”,她坦言两个多月的志愿经历是人生中“最幸福和难忘的事”,会激励她在今后的从教生涯中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冬奥会虽然已经结束,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文化为中国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会消失,奥运精神和冰雪运动的精神将会继续发扬光大。”国家冰雪运动推广大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康复中心主任医师杨华清表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会积极向周围人群宣传参与冰雪运动的好处,利用专业所长,介绍如何更科学地通过冰雪运动促进健康,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风险。”

  游客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内与“冰墩墩”合影。新华社发

冬奥会闭幕后,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教师于静工作劲头更足了。“冬奥会后,冰雪运动必将获得持续发展,与北方相比,南方对冰雪人才的需求会增多。掌握多种冬季项目技能,对学生们未来就业很有帮助。”她表示,今后在教学中会着重加强速滑技能传授以及速滑普及教育,为冰雪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赛事筹办到后勤保障,从专业工种到志愿服务,冬奥闭幕后,各类冰雪人才也回归各自岗位,带着“七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的铮铮誓言,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继续奋斗着、拼搏着。

北京冬奥会留下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极大缓解了冬季冰雪项目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冰雪专业人才储备仍有待扩充,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短板,尤其在教练人才方面还面临巨大缺口。

以往每年冬天,来自广东深圳的资深滑雪爱好者刘璐都会和朋友组团去滑雪,张家口崇礼、新疆阿勒泰甚至日本旭川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她向记者表示,“每到雪季来临,滑雪教练都是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即便如此,她仍会“花重金”请教练,因为“教练不仅可以指导动作和技术,他们还是最熟悉雪场环境的人,可以给出很多实用性建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唐承财也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文件中有关冰雪旅游的标准局限于滑冰、滑雪等具有较高专业性质的项目,而一些更适应于大众冰雪项目的培训人员认定标准仍然缺失或不完善。”

“深化冰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冰雪人力资源,例如冰雪竞技人才、冰雪赛事组织和场馆运营管理人才、冰雪教育人才等。”对此,蒋依依提出建议,一是应发挥高校冰雪专业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冰雪产业发展与冰雪文化普及的高端智库,三是建立政府、社会与高校协同培养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可利用区域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冰雪进校园。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