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从2013年1421.7万件上升至2021年3351.6万件,结案标的额46.7万亿元;近十年,依法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婚姻家庭等民生案件3600余万件。
7月12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用公正裁判守护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幸福生活的“国之大者”。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立足环境资源审判职能,践行“两山”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司法领域形成了生动的实践。
——审理一批标志性案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超过192万件。审理腾格里沙漠污染公益诉讼等案件,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审理绿孔雀预防性保护的诉讼案件、非法捕捞长江鳗鱼苗等案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审理非法销售汽车尾气“年检神器”等案件,助力减污降碳。
——制定完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织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最高法制定了惩治污染犯罪、森林资源保护、环境侵权禁止令、惩罚性赔偿等21件司法解释,出台新时代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意见等13个司法文件,发布26个指导性案例,24批260个典型案例,回应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清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法院创新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技改抵扣等生态修复司法措施,建设了一批生态司法保护修复的基地,引导民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建成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全国法院设立了2426个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南京、兰州、昆明、郑州环境资源法庭相继成立,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迈上了新台阶。最高人民法院和29个高级法院实行环境资源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构建长江、黄河、大运河等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机制,以国家公园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实行跨区划案件的集中管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司法能力明显提升。
全方位守护百姓平安
4年来,人民法院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6万件、24.4万人,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
“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暴恐犯罪重拳打击,对劫持公交车辆、滥杀无辜、暴力伤医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不贷,对残害未成年人、性侵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案件,该重判的、该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亮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人民法院审理的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爆炸等几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从2013年的7.5万件9.57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4.9万件5.68万人。同时,对于民间矛盾引发、具有法定或者酌定从轻情节的,依法从轻处罚。2021年,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人数占判决生效总人数的比例达到84.6%。
从餐桌到用药,从头顶到脚下,从实体到网络,十年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全方位守护百姓平安。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侵害妇女儿童犯罪、毒品犯罪等,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惩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妨害疫情防控、环境污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空抛物、冒名顶替入学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特别是加大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力度。
沈亮表示,人民法院强调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坚决守住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坚决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聂树斌、张文中、“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王力军收购玉米案等一批历史形成的冤错案件。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各类涉民生案件3600余万件,出台了涉食品药品、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争议、医疗损害责任等民生领域司法解释,引导全社会树立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介绍,在加强人格权益保护方面,人民法院发布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统一城乡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新增平等就业权、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的案由,依法审理毕业生遭受就业歧视案件例如涉及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依法审理人格权侵害禁令等案件。下一步,将推进制定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依法惩治网络侵权行为。
保护群众合法财产权益,人民法院发布物权编司法解释,审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强行啃老无居住权案”等典型案件;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制定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司法解释,严惩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依法审理“离婚家务补偿案”等案件。坚决反对家庭暴力,已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近1.1万份。
贺小荣表示,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侵害狼牙山五壮士等英烈名誉案、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案、高铁霸铺案、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等。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政策、融入司法裁判,以裁判引领规则,以规则引领风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