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疫情下养成的好习惯,意义不只在于防疫之需,也不仅是特殊时期的应时之举。从源头预防各类病毒传播、护佑个体和公共卫生健康安全,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应成为一种常态。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看病网上预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延续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正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个人卫生行为习惯,到公共文明意识,一些以前经常提倡的好做法得到深入推广。
“一米线”可以避免扎堆,也是最舒服的社交距离;健身运动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管住嘴、迈开腿的热情比以前更高了;网上挂号“掐点”看病,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减少聚集;佩戴口罩变成了一种日常习惯,大家由衷感叹“感冒都少了”;亲友聚餐使用公筷公勺,更加健康卫生……一些抗疫期间推广的好习惯,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上工治未病”,预防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存在直接关系,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让人们身心健康。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几乎没有甲流住院病人,各大医院呼吸科病人大大减少,呼吸道疾病药物销量也大幅降低。专业人士分析,这些传染病呈断崖式减少,主要原因就是市民健康素养提升。保持防疫好习惯,意味着将多种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堵死,为自身健康和公共卫生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疫情下养成的好习惯,意义不只在于防疫之需,也不仅是特殊时期的应时之举。从源头预防各类病毒传播、护佑个体和公共卫生健康安全,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应成为一种常态。好习惯不会自动定型,要想发挥持久效用,还得依靠制度的刚性保障。让防疫好习惯成为文明新风尚,不仅要靠每个人的严格要求和约束自我,也要在社会秩序构建和公共卫生管理上有所作为。日前公布的《武汉市精神文明创建“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对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双提升”提出了具体要求,分餐公筷公勺、勤洗手、多通风、“一米线”外排队等文明习惯将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前不久公布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设置一米线等文明引导标识作出了明确规定,提供了政策依据。让好做法、好习惯推广开来、坚持下去,就要让自律与他律形成良性互动,用习惯来启发制度、用制度为习惯护航。
好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文明素养对一个国家更是一种潜在力量。经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任何人都应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让防疫好习惯定格下来,成为文明新风尚、健康新追求,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幸福生活、共享“健康中国”。
请输入验证码